于湛瑤
摘 要:當前,博物館的功能在不斷拓展與延伸,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益重視。文章從博物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能入手,對行業博物館的特點進行簡要分析,提出行業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具備諸多優勢。在此基礎上,介紹分析了中國農業博物館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以此為例探討行業博物館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行業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農業博物館
1 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從存在形態上可以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屬于無形的、動態的、精神領域的存在,十分脆弱,在世代傳承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甚至逐漸消亡卻不易覺察。因此,如何深入認識和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實現對它們的保護與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
當前,博物館正在努力實現由傳統向新型的轉變,越來越注重功能的拓展和使命的擔當,人文關懷日益提升。博物館不再只是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陳列機構,同時也是展示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2007年通過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正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了博物館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五條也規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博物館密不可分,已成為其重要的職責和功能之一。依托博物館這一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得到更加深層次的利用和挖掘,有利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傳播。
2 行業博物館的特點與優勢
行業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陸建松在《行業文化與行業博物館》中對行業博物館做出如下定義:“行業博物館是指專門從事某一行業相關文物標本的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機構。它利用特殊的行業文物,以其特有的展示手段,闡述該行業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內涵,達到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目的。”[1]如今全國的行業博物館涵蓋了農業、鐵路、航天、茶業、印刷、紡織、陶瓷、鹽業、中醫藥等各個領域,成為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類型。行業博物館符合博物館的普遍特征,但又具備自身特點。“行業”二字是行業博物館所有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其別于其他類型博物館的特殊性所在。行業博物館專業性強、敏銳度高、注重行業文化的代際傳承,特別是對與行業相關的多方面信息的捕捉。因此,行業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具有如下幾方面優勢。
2.1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載體的收藏保護更具完整性、系統性
目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物質化保護是遺產學界公認的一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能脫離物質而存在,與之相關的工具、服飾、文字、音像資料等都屬于其物質載體范疇,而行業博物館恰恰滿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這一需求。多數綜合性博物館往往更傾向于征集品相佳或年代久的珍貴文物,而行業博物館則更注重全面收藏、保存與行業相關的各類物質。或許其年代并不久遠,工藝價值也不高,但由于是某一行業、某項技藝發展的見證物而能夠得到行業博物館的重視及收藏。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許多技藝和表演形式,從古至今都是依托某一特定行業而存在和延續的。因此,行業博物館在對非物質文化物質載體進行收藏和保護方面,更具完整性和系統性。
2.2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研究和挖掘更具專業性、權威性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離不開學術研究。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園林、織繡、版畫、古建筑、戲曲等,歷史悠久、內容廣博,蘊含豐厚的文化內涵,專業性極強,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才能更為準確、全面地把握其現狀,挖掘內涵和價值,從而提供科學可行的保護方案。行業博物館更容易集中某專業的人才,他們具備該領域的專業素養和理論實踐經驗,有利于在更深的層面上開展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利用,并以最切合的方式向社會表達和傳播。行業博物館在人才及技術上的優勢,使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和價值的研究挖掘更加專業、權威。
2.3 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人”的因素
雖然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通過一定的物化形式得以呈現,但它主要是依賴傳承人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2]。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延續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是重要的活態傳承載體。許多綿延千年的傳統行業也都是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來傳授技藝,技術訣竅往往通過師徒口口相傳。針對某一行業進行保護,同樣不能離開“人”的因素而獨立存在,這也是行業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分契合的關鍵點。行業博物館可以發揮自身的平臺優勢,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宣傳,充分發揮傳承人的作用,搭建非遺傳承人與政府、公眾間溝通的橋梁,在物質及精神兩方面對非遺傳承人給予支持,進而達到促進非物質文化代際傳承的目的。
2.4 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存和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的保存和展示,對于博物館來說尤為重要。行業博物館展示傳播手段靈活多樣,既可以借助各種現代科學新技術和新成果,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全方位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像、聲音、文字等信息,并進行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特別是對于戲劇、歌舞、口頭傳說、民間技藝等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展陳中并不僅限于實物和展板,結合活態的展演能夠讓場景變得更直觀生動,增強陳列的觀賞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進而讓觀眾在參與和互動中深入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實質。因此,行業博物館的展陳方式有利于維護和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讓大眾感受到其生命力。
3 中國農業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促進作用
中國農業博物館(下稱農博)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始終致力于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傳播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中國農業歷史,弘揚中華農耕文明。近年來,農博立足自身特點及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3.1 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展覽
農博先后策劃舉辦了“中國農民藝術展”“中華農耕文化展”“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二十四節氣專題展暨書畫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等多項特色展覽,展覽中不但包含了大量與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遺項目介紹,還專門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展演區,共邀請百余位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展示。除了臨展,農博還開展了“中華農耕文化巡展”“留住鄉愁——中國美麗鄉村文化篇巡展”和“二十四節氣科普巡展”,讓巡展走進校園、社區和其他博物館。通過以上多種形式的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及當代價值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和更加深入的挖掘,積極推動了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開發和利用。
3.2 作為牽頭保護單位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博作為二十四節氣的牽頭保護單位,近10年來為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和申遺工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2006年,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的“農歷二十四節氣”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由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牽頭單位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后,農博協同相關社區、群體成立了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制訂了二十四節氣未來五年保護計劃,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這無疑是農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讓二十四節氣這絕無僅有的遺產惠及更多的人,讓其不僅在中國永續傳承,而且要遠播人類共享。
3.3 開展社教科普活動,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
社會教育是博物館各項工作中最貼近公眾的部分。農博利用資源優勢,大力開展館校合作、館社合作、館企合作、館媒合作,向大眾深入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先后設計“農博課堂”“小小農藝師”“非遺進校園”等一些列非遺科普活動,開展博物館進校園、學生走進博物館活動,宣講非遺文化,發放非遺知識讀本,邀請傳承人指導學生動手體驗。在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特定的民俗節日里舉辦講座和體驗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們在動手體驗中加深對傳統非遺文化的認識,補充了學校教育之外的內容。2015年起,農博面向社會開設農博講堂,邀請學術界知名專家來館講座,其中包含了如節氣文化、民間文化及傳統技藝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內容。另外,農博與國家郵政局聯合策劃,陸續發行《二十四節氣》系列特種郵票。豐富的社會教育活動進一步擴大了非遺的社會影響力。
3.4 利用數字化和新媒體技術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
中國農業博物館在數字化方面起步較早,特別是在非遺保護傳播方面,不斷探求如何利用新技術實現資源傳播共享,最大限度發揮博物館的功能。農博將長期積累的非遺多媒體資料進行系統的數字化,并與實體展覽進行有機結合,使觀眾全面了解非遺藏品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2007年,農博與水晶石公司聯合制作三幕影片《二十四節氣》,采用數字三維技術展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農博還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把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以展廳全景漫游和虛擬展廳兩種形式保存下來。這種方式讓大眾不受時空限制就能夠分享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此外,中國農業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也持續向公眾推送與非遺有關的文章及學術論文,在農博官網開辟“二十四節氣”專欄,通過各種平臺擴大信息共享的人群范圍,獲得了社會較高的關注和認可。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行業博物館作為我國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結合自身特色和實際,探索并建立科學有效的非遺保護方式和機制,為保護、展示和傳承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同時,充分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財富,為博物館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實現新時期博物館功能的延伸。■
參考文獻
[1]陸建松.行業文化與行業博物館[J].博物館研究,2001(4).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3]王暢.試論行業博物館的特殊性[J].中國博物館,2003(4):7-10.
[4]宋向光.無形文化遺產對中國博物館工作的影響[J].中國博物館,2002(4):40-47.
[5]金露,劉俊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6):124-128.
[6]潘守永,郭婷啟.非物質遺產保護與博物館職能轉換芻議[C]//中國民族學學會.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7]施慧.新時期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啟示——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非遺保護工作為例[J].社科縱橫,2017(4):148-151.
[8]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