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維維
【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護理管理對PICC留置患者靜脈血栓形成的干預效果。方法:抽取2018.01.01~2018.10.15期間我院收治的PICC留置患者92例,隨機分組,對照組(常規置管護理;46例)和研究組(集束化護理管理;46例),護理后,比較的PICC穿刺置管情況、DD及Hcy水平、靜脈血栓發生率。結果:護理后,研究組的靜脈穿刺次數少于對照組,制動時間短于對照組,置管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在DD、Hcy水平上,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在靜脈血栓發生率上,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PICC留置患者中實施集束化護理管理,可有效降低靜脈血栓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管理;PICC留置患者;靜脈血栓形成
靜脈血栓(VT)是PICC置管中常見的并發癥,臨床表現為穿刺肢體局部疼痛、腫脹等,治療不及時,會導致肢體功能異常、肢體酸痛、腫脹等,少數患者出現肺栓塞,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本次研究集束化護理管理對患者的影響,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8.01.01-2018 10.15期間收治的PICC留置患者92例,隨機分組,對照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齡41~64歲,平均年齡(52.5±6.7)歲;研究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齡42~63歲,平均年齡(52.3±6.5)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a需輸入大量液體、化療用藥,符合PICC指證;b置管前7d內無急性感染病史、發熱癥狀;c無VT形成史;d無凝血功能障礙;e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a上腔靜脈壓追綜合征;b穿刺位置皮膚損傷、感染;c預置管位置靜脈硬化;d智力異常者;e不配合研究者。
一般資料上,92例患者(PICC留置)的數據無差異,可比較。
1.2方法
兩組均進行PICC置管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PICC置管護理,如飲食指導、PICC固定、心理干預、生活護理等,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集束化護理管理,具體為:
(1)建立護理小組:成員包含護士長1名、護理人員若干名,護理人員均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護理前,小組成員均進行系統、專業的知識、技能培訓,內容包含VT防護知識、集束化護理知識、PICC置管相關事項等,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同時,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參照有關PICC置管、VT防護等相關書籍、資料,制定針對性的集束化護理方案。
(2)置管前護理: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分析其臨床檢測結果,評估PICC留置后,患者發生VT的概率。告知患者置管的重要性、有效性,提高治療配合度。同時,講解治療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如置管后,不能提拉重物、大幅度擺動手臂等,以降低VT的發生率。
(3)置管中護理:選擇適宜的置管材料,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穿刺前充分消毒穿刺位置皮膚,穿刺靜脈選擇順序: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盡量選擇粗直的靜脈,同時,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操作,以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后,固定導管,并采用肝素帽封管,加壓包扎24h(彈力繃帶)。
(4)置管后護理:關注導管固定情況,發現導管脫落、移位、松動等情況,及時處理。告知患者PICC留置的重要性,防止患者擅自拔管。密切留意患者穿刺肢體的輸液、運動情況,并嚴格觀察穿刺肢體的皮膚狀況(顏色、溫度等),若患者出現穿刺位置(腋窩、肩臂等)酸漲、疼痛等情況,考慮是否為VT形成的早期表現,提前做好相關準備措施,及時處理。
(5)生活及用藥護理:叮囑患者注意保暖,多飲用溫開水,同時,每天用熱水泡腳、泡手,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新陳代謝,預防VT形成。另外,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定期監測血小板計數隋況,并嚴格關注凝血四項變化,發現出現靜脈血栓,告知醫師并給予抗凝、溶栓等措施。
(6)運動干預:視情況,協助患者開展適量的運動,指導患者正確進行握拳、抬臂等運動。患者若為長期臥床、偏癱情況,護理人員協助其開展肢體被動、主動運動。同時,在睡眠、輸液時抬高患側肢,以避免肢體受壓。
1.3觀察項目
(1)觀察統計兩組的靜脈穿刺次數、制動時間、置管時間。
(2)置管前、拔管時測定兩組的DD(血D-二聚體)水平、Hc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3)觀察記錄兩組的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PICC穿刺情況、DD及Hcy水平用(x±s)表示,用t檢驗,發生率用百分比(%)表示,用X2檢驗,P<0.05,對比有意義。
2.1PICC穿刺情況
護理后,在PICC穿刺情況上,研究組的靜脈穿刺次數少于對照組,制動時間短于對照組,置管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2.2DD水平、Dcy水平
護理后,研究組的DD水平、Dcy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護理后,研究組出現靜脈血栓2例,對照組出現靜脈血栓9例在靜脈血栓發生率上,前者為4.35%(2/46)低于后者19.57%(9/46),X2值=5.0595,p值=0.0245,對比有意義。
PICC(經外周靜脈置人中心靜脈導管)屬于臨床常用的靜脈給藥方法,具有方便、微創、安全、有效、成功率高、置管時間長等特點,可中長期為患者提供輸液通道、化療用藥,但由于各種原因(置管操作錯誤、操作不規范、置管后護理不到位等),患者可能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如感染、導管堵塞、靜脈炎、VT等,有數據顯示,PICC留置患者中出現VT的概率極高,可達23%,是所有并發癥中最嚴重的一種,嚴重影響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良好的護理干預能降低PICC留置患者中VT的發生率。
集束化護理管理屬于目前比較新穎的護理模式,以循證醫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并參照疾病相關書籍、資料,從而制定最優化的護理方案,并給予執行。研究組設立集束化護理小組,通過對患者進行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生活、用藥及運動等多方面的護理干預,積極控制導致VT產生的因素,減少VT發生率。
靜脈反復穿刺、長時間肢體制動、DD及Hcy水平高均會導致VT形成。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在PICC穿刺置管情況上,研究組的靜脈穿刺次數少于對照組,制動時間短于對照組,置管時間為長于對照組,P<0.05;在DD、Hcy水平上,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在靜脈血栓發生率上,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了,在PICC留置患者中實施集束化護理管理,可有效降低靜脈血栓發生率,延遲置管時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