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敏
【摘要】目的:對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病理診斷及鑒別判斷進行探究。方法:從本院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1月間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中進行抽樣,對其中1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究患者的臨床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情況。結果:在本次選取的16例患者中,其中10例為梭形細胞、2例為上皮樣細胞、4例2種細胞混合型,免疫組化免中的CD117、CD34、SMA與S-100蛋白的陽性率分別別為93.75%、75%、18.75%、12.5%。結論:在目前對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進行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過程中,在充分研讀HE染片后,免疫組化CD117、CD34是病理診斷的重要依據,同時再結合SMA與S-100,能夠更好的提升診斷準確率,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病理診斷;鑒別判斷
近年來,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升,同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壽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也就使得老年患者人群的比例越來越高。對于胃腸道間質瘤來說,主要發病患者為中老年人群,40歲以下的患者比較少見,病發部位集中在胃與小腸部位,患者并沒有比較顯著性的癥狀,病情發展時間不定,有長有短。一般來說,患者在出現惡性胃腸道間質瘤之后,病程相對較短,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出血,同時部分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吞咽困難、消化道出血以及發熱腹痛等。從形態方面來看,胃腸道間質瘤的形態多變,與神經鞘瘤及平滑肌瘤進行鑒別診斷的難度較大,這就需要重點分析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方法。因此,本研究從本院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1月間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中進行抽樣,對其中1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病理診斷及鑒別判斷進行探究。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1月間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中進行抽樣,對其中1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在樣本患者當中,共包括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分布在42歲到76歲的區間當中,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7.24±4.25)歲。納入標準:(1)患者在進行手術病理診斷之后,胃腸道間質瘤診斷得到確認。(2)樣本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進行了各項病理檢查。(3)樣本患者在臨床方面表現出消化道出血、腹部脹病、排便不暢等癥狀。在進行樣本患者選取的時候,排除了臨床資料不完善以及存在其他嚴重系統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首先對樣本患者的HE切片進行初步鏡下病理診斷,確認無誤之后從中挑選瘤細胞豐富的切片,做CD117.CD34.SMA以及S-100免疫組化。
2.1病理分析 在此次選取的16例患者當中,有11例患者的腫瘤位于胃部,5例患者的腫瘤位于小腸,主要部位為胃壁與腸壁的粘膜下層,極少腫瘤分布在黏膜與漿膜下。從樣本患者的腫瘤形狀來看,大多數為圓形或者橢圓形,直徑在1.5~8cm,切面呈現出灰白、灰紅或者暗褐色,實性,質中等。從患者的細胞分型來看,在本次選取的16例患者中,其中10例為梭形細胞、2例為E皮樣細胞、4例為2種細胞混合型。
2.2免疫組化檢測 在此次研究當中,16例患者在進行免疫組化檢測之后,CD117、CD34、SMA與S-100蛋白的陽性率為93.75%、75%、18.75%、12.5%。所以說,從患者的免疫組化檢測結果來看,患者的CD117與CD34表達率較高,而在SMA及S-100及的表達并不明顯。
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升,同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壽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也就使得老年人群的比例越來越高。對于胃腸道間質瘤來說,主要發病患者為中老年人群,40歲以下的患者比較少見見,病發部位集中在胃與小腸部位,患者并沒有比較顯著性的癥狀,病情發展時間不定,有長有短。從形態方面來看,胃腸道間質瘤的形態多變,與神經鞘瘤與平滑肌瘤進行鑒別診斷難度較大,這就需要重點分析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方法。在對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臨床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過程中,首先要對HE切片進行認真研讀,包括胃腸道間質瘤平滑肌瘤及神經鞘瘤,確認無誤之后從中挑選瘤細胞豐富的切片,做CD117.CD34.SMA以及S-100免疫組化。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16例患者在讀進行免疫組化檢測之后,CD117、CD34、SMA與S-100蛋白的陽性率為93.75%、75%、18.75%、12 5%。所以說,從患者的免疫組化檢測結果來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CD117與CD34表達率較高,而在SMA及S-100的表達并不明顯,神經鞘瘤的S-100表達率高,平滑肌瘤的SMA表達率高。
綜上所述,在目前對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進行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過程中,在認真研讀HE切片的前提下,結合CD117、CD34可以更準確診斷胃腸道間質瘤,同時再聯合S-100與SMA,能夠更好的與神經鞘瘤及平滑肌瘤進行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