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玉萍
【摘要】目的:對情景式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8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均43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健康教育,研究組予以情景式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后,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4.65%)低于對照組(18.60%),對比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認知水平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護理基礎上,加入情景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患者認知水平,進而采取健康行為,以防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老年心血管疾病;情景式健康教育;效果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漸增高,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等,直接影響患者機體健康,增加不良事件風險,危及生命安全。所以,加強患者健康教育,提升其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對保證機體健康尤為重要。本次以我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為例,予以情景式健康教育,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2017年5月~2018年10月為研究時限,按照納入標準(神志清楚,配合良好、年齡≥60歲、軀體運動正常等)及排除標準(認知及智力障礙、心理疾患、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等),確定病例數為8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3例,男23/女20,年齡60~81(70.5±3.5)歲,病程2~20(11.0±3.1)年。研究組43例,男24/女19,年齡62~79(70.3±2.9)歲,病程2~22(12.0±3.3)年。對兩組基本信息進行統計學處理,確定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健康教育,即評估患者病情程度,結合患者基本信息(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及性格特征,向其進行針對性宣傳教育,介紹疾病知識(誘因、癥狀表現、治療措施、預后等),重點強調便秘、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危險因素及預防措施,確保患者健康水平。
研究組,予以情景式健康教育,如下:
(1)成立情景式健康教育小組,成員為本科室護士,均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及授課經驗,已參與過相關培訓,考核成績合格。
(2)情景模式健康教育形式,①圖文并茂,結合患者具體疾病及科室特點,制訂圖文式健康教育手冊,或是PPT,詳細記錄心血管常見病相關醫學知識,以達到通俗易懂、直觀生動等目的;②編輯情景劇,根據患者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自身工作經驗,編輯情景劇,由小組成員表演,并拍成視頻,以微信途徑發至患者觀看,并在觀看結束后,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加以指導患者進行模擬演練;③現身說法,邀請有過相似經歷的同類疾病患者進行現身說法,分享治療經驗,特別是便秘及跌倒等方面預防經驗,對其講述的部分內容予以適時指導,并及時糾正錯誤內容;④游戲環節,根據具體授課情況,設置有獎問答環節,促使患者融入跌倒、便秘等真實情境,要求患者練習腹部按摩、提肛訓練,以及闡述夜間起床注意事項、起床3個半分鐘等知識,對于表現良好者,予以禮物獎勵,激發患者學習興趣,加深記憶。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不良事件(便秘、跌倒等)發生情況,以及認知水平(利用本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包括疾病相關知識、自護要點、治療知識等項目,以0~5分予以評估,分值越高,認知水平越高。
1.4統計學處理
以軟件SPSS24.0為工具,計量資料表示為“x±s,以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n(%)”,以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的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65%(2/43),便秘、跌倒各1例。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8.60%(8/43),包括3例便秘、5例跌倒。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074,P<0.05)。
2.2認知水平的比較干預后,研究組認知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記憶力減退、行動緩慢、反應遲鈍等特點,在其以往護理中,所采取的健康教育形式及其內容相對單一,且患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疾病及治療相關信息,導致效果一般。因此,改進常規健康教育方式,更新健康教育方法,使患者輕松掌握心血管疾病知識勢在必行。
綜上,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予以情景式健康教育,使其認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且不良事件發生率也降低,優選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