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躍
【摘要】目的:探討傳統手術與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療效,總結相關臨床經驗。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兒疝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簡單隨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患者接受傳統手術方法治療,觀察組60例患者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方法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較短,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傳統手術治療相比,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更為顯著,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小兒疝氣;腹腔鏡微創手術;療效
小兒疝氣是臨床中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又稱為小兒腹股溝疝氣,會對患兒生殖系統的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嚴重阻礙患兒的生長生活。相關研究表明,小兒疝氣男性患兒的發病率較高,大約是女性患兒發病率的十倍。本文對我院收治的小兒疝氣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分別實施傳統手術和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探討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小兒疝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簡單隨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患者中,男44例,女16例,年齡在5個月~7歲之間,均值為(3.3±1.2)歲;觀察組60例患者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在6個月~8歲之間,均值為(3.5±1.0)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的對比,差異較小(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手術方法治療,內容為:對患兒實施全麻處理后,指導患兒保持仰臥姿勢,對鋪巾進行消毒處理,在皮橫紋下進行切口,然后以組織剝離,進行縱向切疝囊,將疝囊剝離后實施高位結扎,通過電凝止血,最后縫合切口。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方法治療,具體操作為:對患兒實施麻醉后,讓患者保持平臥姿勢,將患兒外環口體表的投影處進行切口,在不傷害皮下組織的基礎上,避免患兒出血情況。腹外斜肌腱膜顯現后,將睪丸肌與精索外進行鈍性剪開或者鈍性分開,將疝囊進行分剝并在頸部結扎,經過電凝止血處理后,將無菌貼覆蓋在切口皮膚,完成手術。
1.3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錄入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年齡等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P<0.05時,表明2組小兒疝氣患者的相關研究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較短,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一。
2.2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中,有1切口感染、1例陰囊水腫、1例疝氣復發、1例繼發鞘膜積液,并發癥發生率為6.67%(4/60);對照組患者中,有3切口感染、5例陰囊水腫、2例疝氣復發、2例繼發鞘膜積液,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12/60),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疝氣是一種多發于男性幼兒的外科疾病,當前臨床中治療小兒疝氣的主要方法為手術治療,手術的關鍵是找到疝囊。在實施手術前,醫療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腹股溝位置解剖層次知識和專業的手術操作技能,能夠準確、迅速的找到疝囊,對其進行剝離,然后實施高位結扎處理后結束手術。傳統的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后,往往會出現復發的現象,不利于患兒的預后。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皮膚切口較小,減少了對患兒的創傷,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大大降低了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切口長度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較短,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要優于傳統手術治療,手術安全性較高,對患兒的創傷較小,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的疼痛,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兒的康復。
綜上所述,與傳統手術治療相比,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更為顯著,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對患兒的創傷,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