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摘 要】目的:對子宮肌瘤應用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方法: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進入本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2例,將其隨機分組,給予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者設定為實驗組,給予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者設定為對照組,每組36例患者。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子宮肌瘤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等常規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P<0.05)。并發癥控制情況方面,治療后,實驗組子宮肌瘤患者并發癥控制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P<0.05)。結論: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相比,對子宮肌瘤應用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可明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改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等常規指標,故方案推廣意義大。
【關鍵詞】宮腹腔鏡微創;子宮肌瘤;臨床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ysteromyoma treated with hysteroscop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72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8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minimally invasive hysteroscop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treatment, with 36 patients in each group.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routine indexes such as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In terms of the control of complications, the control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hysteromyoma treated with hysteroscope is more effective in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mprove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etc.
Key words: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Hysteromyoma;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061-01
子宮肌瘤是一種女性生殖系統中的良性腫瘤[1],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月經異常增多或月經時間異常延長,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尿頻、尿急或排便困難的情況[2],需要及早診斷并接受治療,否則良性腫瘤可能病變為惡性腫瘤,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傳統臨床對患者行開腹手術,但是這種手術方式手術創口大,患者術中出血量大,患者術后恢復較慢,術后還伴有傷口感染、腸梗阻和扭轉等并發癥,而腹腔鏡手術具有傷口微創、術后恢復快、并發癥較少的優勢。本組實驗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進入本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2例作為研究樣本,分別給予不同治療方案,旨在進一步探討對子宮肌瘤應用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的具體效果。現將具體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進入本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共72例,將其隨機分組,給予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者設定為實驗組,該組36例患者中,患者最小年齡為31歲,最大年齡為52歲,平均年齡為(40.76±0.97)歲,患者體重分布范圍在46~69千克,平均體重為(56.51±0.41)千克,給予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者設定為對照組,該組36例患者中,患者最小年齡為32歲,最大年齡為50歲,平均年齡為(41.69±0.86)歲,患者體重分布范圍在48~71千克,平均體重為(58.92±0.46)千克,對照組和實驗組子宮肌瘤患者的年齡和體重等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B超等常規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患者。患者及其家屬均積極配合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血液系統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其他嚴重合并癥者。
1.3 方法
對照組對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干預 患者在手術前半小時行腰硬聯合麻醉,待麻醉效果產生后開始手術,在患者腹部位置開一個6至8厘米的手術切口,將子宮肌瘤處的子宮暴露出來,挖出子宮肌瘤,之后進行止血處理,使用8字縫合法將手術創口縫合最后使用縮宮素對患者進行縮宮治療。
實驗組? 對實驗組子宮肌瘤患者實施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干預 從患者子宮頸處最薄弱的地方切入,將切口延長至肌瘤能夠完整剝除的程度,手術過程中使用氣管插管麻醉的方式,患者膀胱留置導尿管利于患者在術中及時排盡尿液,舉宮器放置在常規處,在肚臍孔處做切口,使用12至15mmHG的氣壓形成氣腹,將腹腔鏡置入以觀察具體情形,在明確腹腔內無粘連情況后在左下腹和右下腹進行打孔,將稀釋過的縮宮素通過穿刺針注入患者體內,然后將肌瘤表面包膜提起后挖出肌瘤,使用電凝術止血,挖出肌瘤之后使用腹腔鏡確認肌瘤清除完畢,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腹腔,術后如有必要對患者行抗生素預防手術創口感染。
1.4 觀察指標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干預前后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等指標和術后并發癥的控制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1.0)專用統計學軟件分析實驗檢測及涉及到的數據,計量資料描述過程中用t檢驗,計數資料描述過程中用X2檢驗,分別用均值標準差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顯著性水平均為:P<0.05。
2 結果
2.1 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治療中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等指標 治療干預后,實驗組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等指標與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相比顯著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1:
2.2 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并發癥控制情況 治療干預后,實驗組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并發癥控制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P<0.05)。詳細見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一類疾病,中年女性是常見的病發群體,是子宮切除中占比最大的一種因素,臨床上對于子宮肌瘤主要采取手術切除的治療方式,傳統臨床使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但是傳統開腹手術由于手術創口較大,患者在治療后傷口恢復進程較為緩慢,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生活,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開始在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具有手術創口小、疼痛較小、術后恢復較快和術后并發癥控制較好的優勢,研究表明,患者在經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后有較大幾率維持正常的生育能力,滿足了正常育齡子宮肌瘤患者的生育需求,由此可見其價值遠超其本身,而實現這一價值的關鍵是腹腔鏡微創手術中對患者注射的垂體后葉素,能夠快速分離瘤體層次,術后使用電凝技術止血,減少了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結合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控制情況方面,治療后,實驗組并發癥控制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與姚瑤珊[3]文獻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說明:對子宮肌瘤應用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的效果比較理想,有益于患者的預后。該治療方案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案,為后期廣大患者推廣。
綜上,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相比,對子宮肌瘤應用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可明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改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等常規指標,故方案推廣意義大。
參考文獻
[1]盧余莉,何利芳. 腹腔鏡及常規術式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微創醫學,2016,11(2):206-207.
[2]聶金秀. 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5,19(3):305-309.
[3]姚瑤珊. 宮腹腔鏡下微創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5,29(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