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莉
【關鍵詞】腦卒中;鼻飼;護理
【中圖分類號】 R821.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173-01
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多處于昏迷狀態,不能進食,因而導致應激性潰瘍,營養缺乏,腹脹,腹瀉而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我科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癥腦卒中患者28例,通過早期從管內灌注流汁食物、水分和藥物,使患者保證了營養和水分的攝入,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經CT確診。GCS評分:3~5分10例,6~8分18例。出血性腦卒中16例,缺血性腦卒中12例.鼻飼管置管時間10~32 d。
1.2 方法
28例患者分成觀察組14例,對照組14例。觀察組14例于發病后24 h進行鼻飼。選用18~20 F硅膠鼻飼導管,根據GCS評分及營養狀況制定營養計劃,決定鼻飼營養液的種類、灌注速度、量及溫度。GCS評分3~5分首次鼻飼15 mL,緩慢注入,間隔6 h;GCS評分6~8分首次鼻飼30 mL,緩慢注入,間隔4 h,經過2~3 d適應期且無消化道出血者逐漸加量直至2 h一次,每次200 mL[2]。對照組72 h后進行鼻飼,方法同觀察組。通過大便潛血試驗,同時觀察胃內容物反流、嘔吐、腹脹、腹瀉、便秘等癥狀,定時檢查鼻飼后血糖。
1.3 護理
護理方法有: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誤吸;②做好鼻飼護理,根據營養計劃決定鼻飼營養液的種類、灌注速度、量及溫度;③防止脫管。
2 結果
觀察組發生應激性潰瘍、腹脹、腹瀉、便秘、嘔吐、反流、及誤吸明顯低于對照組。給予鼻飼1~7 d,兩組血糖均高于正常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鼻飼管給予口服降糖藥后,血糖基本恢復正常。
3 護理與討論
重癥腦卒中患者由于應激反應,機體處于高代謝、高分解狀態,能量消耗劇增,胃腸外營養往往不能滿足需要,易出現營養不良;不僅延長了腦卒中患者住院時間,而且導致感染發生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改善腦卒中病人營養狀況至關重要。早期鼻飼可使胃粘膜接觸食物時間增加,從而保護胃粘膜,防止應激性潰瘍的發病率[2],從而改善營養狀況。本組資料顯示,早期鼻飼既可發現應激性潰瘍的潛在情況,及早采取積極的治療及護理措施,又可補充營養,達到降低應激性潰瘍的發病率,繼而減少嘔吐、腹脹、腹瀉、褥瘡的發生,從而達到降低病死率的目的;而對照組是在發病3 d后開始鼻飼,期間患者能量大量消耗,營養攝入不足,不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
誤吸是腦卒中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2],也是最致命的并發癥。重癥腦卒中患者由于胃排空延遲,吞咽障礙,咳嗽反射減退等均可引起誤吸。除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外,還應對胃內容物、排泄物進行監測,嚴格準確記錄液體出入量。觀察口腔粘膜的變化,避免和減少吸入性肺炎的危險。鼻飼前抽吸胃液,若殘留量超過100 mL,提示胃潴留應立即胃腸減壓;若抽出胃液有咖啡色液體應暫停鼻飼。若鼻飼后排出大便呈稀水樣或稀糊狀,次數大于3次,需留取大便送檢。
鼻飼護理注意配制勻漿時注意細膩均勻,呈現均質狀,營養含量高。鼻飼應嚴格無菌,每份按餐次分配,鼻飼液現配現用,床頭設飲食卡,操作前應洗手,預防腸道感染。注入速度宜慢,鼻飼液濃度從10%開始,胃腸功能適應后逐漸增至25%。做好口腔護理,每日兩次,保持鼻腔清潔、濕潤,每周更換胃管一次。患者出現腹瀉嚴重時,可暫停喂食。注食后保持30~60 min再改變體位,以免食物逆流引起誤吸。合理安排護理時段,先翻身、叩背、吸痰再灌注,以免鼻飼過程中吸痰咳嗽引起嘔吐,造成窒息等嚴重后果。鼻胃管處于鼻孔下側,側臥位鼻飼進食時易引起胃管脫出[3]。多因患者煩躁時自行拔出或翻身時不慎脫落所致,護理要特別細致。應選用柔軟穩定的細孔鼻飼管,并妥善固定,以求舒適安全。每次鼻飼前后及注藥時,用40℃溫鹽水30 mL,沖洗管腔,防止堵塞。
參考文獻
[1]于 蘭,朱子龍,張琳英. 腦卒中的早期康復治療[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3,12(3):233-235.
[2]董春輝,馬蘭軍.臥床高齡鼻飼患者進食體位與吸入性肺炎關系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1-22.
[3]王雪梅,彭顯英,朱愛莉,等.鼻飼方法對危重病人應激性潰瘍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8):61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