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言
【摘 要】中醫藥在建立之初,通過對陰陽,五行等與臟腑的關系,講求整體性,辯證性。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國民健康的有效保障,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通過中醫藥提高國民健康,增強體質,不僅提高社會貢獻價值,同時對醫療資源也大大節約。本文就主要針對中醫藥在國民健康中的現狀,優勢,特點以及推動作用,現做如下的闡述。
【關鍵詞】中醫藥;國民健康;“治未病”;亞健康;醫療資源;特點;優勢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180-01
中醫藥作為民族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中醫藥為國民健康保駕護航是每個中醫藥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與中醫藥的發展密不可分。中醫藥在建立之初,通過對陰陽、五行等與臟腑的關系,講求整體性,辯證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同時,現代醫學模式已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 健康話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點。
中醫藥以其安全性、多樣性、整體性以及治未病的思想,對國民健康的推動具有積極的意義。近幾年,國家對中醫藥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為中醫藥事業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現將中醫藥在國民健康事業中的現狀、優勢、特點以及推動作用,做如下的闡述。
1 中醫藥對國民健康應用現狀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特色醫療衛生資源,對于疾病的治療有其獨特優勢。中醫藥的治療手段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中藥材選用植物、動物等自然產物,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加工炮制,最大程度的保持藥性,將毒素等去除,達到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針灸、外敷等中醫治療手段通過經絡、穴位、透皮吸收等達到治療的目的;在臨床疾病的治療中通過單獨或聯合手法進行治療。
自1983 年第一次提出中醫藥立法,到2016 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醫藥法》;中醫藥法草案歷經三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彰顯了法律的嚴謹性和可操作性,也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開啟了依法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新征程。多年來,高等院校、大型企業廣泛參與中醫藥科學研究, 已形成產學研結合、多學科參與的中醫藥科研體系, 科研基礎條件明顯改善, 建成了一批體現中醫藥研究特點的實驗室和研究室。
據相關統計,2017年全國中醫醫院診療人次大幅度上升,綜合醫院基本已經開展獨立的中醫診療科室;在鄉鎮基礎醫療中也推出中醫藥服務,可以更好的滿足國民的需求。在世界范圍內,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展中醫藥治療機構,與國外政府等醫療機構建立良好的醫療互助關系,這都是對中醫藥的肯定。
2 中醫藥對國民健康的推動作用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學習、生活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的改變,造成亞健康人群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亞健康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病前狀態等, 是一種處于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的機體狀態。通過臨床相關的器械檢查無實質性的病變或者疾病,但是機體的功能卻發生變化。亞健康狀態具有雙向改變性,可以通過干預手段達到健康,也可能會逐漸隨著時間的累及而達到病態,對于亞健康狀態的發展方向,中醫藥手段的實施,可以驅使向好的方向發展。
中醫藥在治療方面手段多樣性,不僅有通過中藥治療的方式,還包括針灸、按摩等多種非藥物治療的手段,對于臨床患者治療具有多樣選擇性。中醫藥在健康發展的推動中,在食療中通過藥食同源等理論基礎的應用,可以對人們的亞健康狀態進行更好的調節。有的中藥雖不作為一般食物食用,但也具有明顯功能,且使用安全,也可作為保健食品的原料。中醫藥滋補包括平補、清補、溫補、峻補等,通過益精、補氣、養血及調補臟腑虛損達到補充正氣、增強體質的目的。
中醫治療學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治未病”所體現的整體觀為基礎, 從實踐中建立起一套以整個機體狀態偏離程度作為判斷根據的整體性治療體系, 應用“陰陽五行”解釋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 符合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觀點。在處理亞健康狀態的問題上, 中醫治療重視情志、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預后方面所起的作用,其整體治療思維醫學模式比現代醫學逐步邁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更是跨前了一大步。
健康應做到未病養生,欲病施治,已病早治,瘥后調攝;與現代醫療三級預防(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指導人們對于身體健康的注重,與中醫藥的“治未病”在方法及理論上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對于現代環境的改變,生活節奏加快,電子產品的過度應用等造成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以及生活質量。對于上述疾病,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手段,而中醫藥“治未病”的養生預防思想,對人們體質的改變、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國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
3 中醫藥特點及優勢
國民健康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近代以來,我們民族歷經鴉片戰爭、抗日戰爭的磨難,政治昏聵、經濟落后是遭受侵略的根源,國民的體質羸弱、精神的萎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走向新時代,更需要人民群眾具有強健的體魄、堅定的意志、積極的作為。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貢獻與價值。同時,面對看病難、看病貴等社會問題,充分利用好現有的中醫藥醫療資源,通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可以大大減少醫療就診、有效緩解我國目前醫療資源相對緊張的問題,降低全民醫療經濟負擔。
中醫藥對于現代養生、亞健康狀態調節等具有獨有的優勢,對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診療方面,操作簡單,對于基層醫院、鄉鎮醫院等設立門診方便易行,更符合我國國情,可以更好的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保障,同時減輕醫療負擔。
4 小結
中醫藥是具有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有的醫療資源;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對國民健康推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作用。提倡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對中醫藥做更深入的挖掘,促進中醫藥的振興,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Wang J,ZhangL,WangF,等. 中國高血壓發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全國性調查結果[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03) :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