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 呂亞南 陳玉釗 鄧享強 黃沃寧 梁淑芬


[摘要] 目的 探討經筋理論指導下毫火針治療寒濕型腰肌勞損的臨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推拿科門診70例腰肌勞損屬寒濕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治療組采用經筋理論指導下毫火針治療,對照組采用溫針灸法治療,兩組均每天治療1次,共治療10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臨床療效。 結果 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治療后治療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結論 經筋理論指導下毫火針較溫針灸對寒濕型腰肌勞損具有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 經筋理論;腰肌勞損;毫火針;溫針灸;視覺模擬評分法
[中圖分類號] R246.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3(c)-015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iliform-fire needling on lumbar muscle strain cold and dampness syndrome under meridian-muscle region theory. Methods A total of 70 cases of lumbar muscle strain with cold and dampness syndrome 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in Department of Massag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meridian-muscle region filiform-fire needl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therapy.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twice a day and 10 times totally.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VAS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he theory of meridian-muscle region filiform-fire needling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 on lumbar muscle strain with cold and dampness syndrome.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meridian-muscle region; Strain of lumbar muscles; Filiform-fire needling; Warm acupuncture; Visual analog scoring
腰肌勞損主要指因腰骶部軟組織,包括肌肉、筋膜、韌帶的慢性損傷而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腰部、骶部一側或兩側的彌漫性疼痛,是慢性腰背痛中最常見的疾病,目前腰肌勞損正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流行病,患病率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位居第二[1]。腰肌勞損在某些行業如軍人、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公務員等人員中發病率較高[2-4],影響身體健康、工作和學習能力,甚至導致整個社會生產力下降,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研究切實可行的治療腰肌勞損的方案迫在眉睫。本研究中采用毫火針治療寒濕型腰肌勞損,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推拿科門診70例腰肌勞損屬寒濕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治療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32~54歲,平均(42.89±10.68)歲;病程18~42個月,平均(32.37±12.24)個月;其中28例有慢性勞損史,7例有外傷史。對照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33~52歲,平均(43.34±9.54)歲;病程24~42個月,平均(32.14±7.41)個月;其中26例有慢性勞損史,16例有外傷史。兩組發病性別、年齡、病程、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診斷標準:①有長期慢性腰部疼痛病史,屢次發作;②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壓痛,腰腿部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③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有緩解,時有加重,經久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寒濕證的辨證分型依據:腰部重著冷痛,靜臥疼痛不減,身體轉側等活動不利,寒濕陰雨天加重;舌苔白膩,脈沉。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及分型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④能夠耐受并同意毫火針或溫針灸治療的患者;⑤經溫針灸、理療、推拿、藥物等一種或多種方法治療不愈的患者;⑥能夠堅持配合治療、臨床療效觀察及輔助設備檢查的患者;⑦配合完成隨訪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癥、腰三橫突綜合征等其他腰痛病的患者;②懷孕、哺乳期、妊娠期患者;③嚴重出血傾向、精神障礙的患者;④伴有嚴重內科疾病或其他疾病影響該研究的患者;⑤合并腰椎腫瘤、腰椎結核的患者;⑥腰椎隱性脊柱裂患者;⑦合并有慢性盆腔炎等婦科疾病引起腰背痛的女性患者;⑧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等引起腰背痛的男性患者。
1.5 方法
1.5.1 治療組? 采用經筋理論指導毫火針治療,治療方法如下:(1)經筋治療點及隨癥配穴的選取:①選取經筋治療點:沿手太陽經筋、手少陽經筋、手陽明經筋、足太陽經筋、足少陽經筋、足陽明經筋循行路線,特別是對腰背臀部,尋找“筋結”點為針刺主穴,以疏筋解結止痛,每次取3~5個點。②選取經穴:第一組穴位,腎俞(每次取一側)、委中(每次取一側);第二組穴位,華佗夾脊穴(每次取一側1個穴)、關元俞(每次取一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以松筋解結、疏通經絡、益腎助陽、培補元氣、溫陽散寒、通絡止痛。(2)針具的選取:劉氏毫火針,針具標準號:GB2027-94,蘇食藥監械(準)字:2008第2270264號。(3)燒針:將毫火針針身燒紅燒透。(4)刺法:將針燒紅燒透后快速刺入穴內,不留針。(5)療程:每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1.5.2 對照組? 采用溫針灸治療,治療方法如下:①患者坐位或側臥位,以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為主,委中(雙側)、脊中、華佗夾脊穴(雙側)、腰陽關(雙側)、腎俞(雙側)、大腸俞(雙側)、阿是穴。②針具的選取:華佗牌0.30 mm×40 mm、0.3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艾條(南陽綠瑩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為3年陳艾,直徑(18±1)mm,長度(200±2)mm,重量(23±1)g。③刺灸法:針刺上述穴位,捻轉得氣后,在針尾套上2 cm長的艾條,艾條距皮膚的距離約4 cm,點燃艾條,至慢慢燃盡后起針。④療程:每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①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對兩組疼痛程度在治療前后進行評定。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評分標準:0分表示無明顯腰腿痛;1~3分,有細微的腰腿部疼痛,一般可以忍耐;4~6分,腰腿部疼痛影響到睡眠,可以忍耐;7~10分,漸進式加重的腰腿部疼痛,且無法忍耐,影響到正常生活吃飯及睡覺。②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對療效指數進行計算[7],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患者腰部及背部僵化及痛感消失,腰背部活動功能正常;顯效:患者腰部及背部稍有僵化感,疼痛明顯緩解,腰背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腰部及背部稍有僵化感或腰背部活動功能障礙,疼痛輕微;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活動均無顯著改善。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的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改用中位數(M)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且治療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3 討論
經筋理論是研究十二經筋的循行部位及其相關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治、預后的理論,是中醫學經絡學說的組成部分[8]。“筋”是產生力和約束力的軟組織,包含肌肉、肌筋膜、肌腱、韌帶、滑囊及關節囊等。“經”是十二經筋縱行走向主干線。
《靈樞·經筋》篇最早記錄了經筋一詞,十二經筋起于四肢遠端,結聚于關節、骨骼部,或進入胸腹腔內,行于體表,走向軀干頭面,呈縱向分布;有結聚之性,符合“諸筋者,皆屬于節”的特點[9]。其中足六經筋分布于下肢、軀干及頭面,手六經筋分布于身半以上;手足三陰經筋行于內側陰面;手足三陽經筋行于外側陽面為主。它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古代醫家以十二正經為綱,沿經脈分布對諸筋進行描述和概括,故稱“經筋”[10]。“筋”相當于人體解剖學中軟組織,是人體筋肉系統的總稱[11]。經筋是對軟組織結構的高度總結,肌肉、肌腱、筋膜、韌帶、滑囊及關節囊等軟組織均可歸屬于經筋范疇。現代學者對經筋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經筋的實質就是筋肉與神經系統的概括[12-13],也有人認為經筋就是筋肉系統,不包含神經組織[14]。盡管目前對于經筋理論認識無統一標準,但可以明確的是一方面經筋包含的范圍極為廣泛,遍及全身,幾乎與所有軟組織相關;另一方面經筋理論對于指導臨床實踐診療具有重要的意義。足少陰經筋循行中,有一段是從大腿內側上行匯于外陰,沿脊柱內,挾脊柱旁肌肉向上至項部,結聚于枕骨,然后與足太陽經筋匯合。其循行區域,包括了脊柱及脊柱兩旁的肌肉及韌帶;足少陰經筋的病候《靈樞·經筋》中記載:“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著皆痛及轉筋……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臥,陰病者,不能仰臥”。其中,“不能俯臥”“不能仰臥”等癥候描述與腰肌勞損敘述的腰部異常功能活動的癥狀完全一致[15]。足太陽經筋主要分布在腰臀部,腰肌勞損主要表現為長期的腰骶部的酸痛不適,病變部位主要在足太陽經筋,足少陰經筋循行部位。正如《靈樞·經筋》中指出,經筋痹痛的主要病機是氣血淤滯成痹,經筋失其濡養。加上慢性、反復的損傷,而導致形成的筋結病灶點;導致筋結病灶點形成粘連、卡壓,最后形成條索狀、球狀、肥厚的結節性病灶[16-18]。從而容易造成腰部結筋病灶形成“橫絡”卡壓所過經脈。周賢剛等對筋痹的證候進行總結分析得出它的主要病機是在“筋絡勞損、失于溫養”基礎上與風寒濕邪交感而形成的寒濕凝筋為主兼以氣滯血瘀的結論[19]。
火針是古代九針中的“大針”,也稱燔針、燒針等,火針療法古稱“燔刺”,《靈樞·經筋》提出“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的火針施治原則。《靈樞·官針》載:“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結合經筋理論及現代解剖,以痛為腧應是結筋病灶點或橫絡卡壓,在結筋病灶點或橫絡卡壓處施針,以解結松筋、疏通經脈。毫火針是針灸特種針法之一,具有安全、無痛、奇效、微創等特點。毫火針是劉恩明教授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把火針與毫針兩者特點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是火針功能的延伸[20],毫火針燒針時溫度最高可達到600~800℃,在針體上存儲最大的熱量,利用燒針后的產生純陽之體,可以催發人體陽氣,疏通經絡,推動氣血運行,平衡陰陽,達到祛病治疾的目的,使之“通則不痛”,起到了針與灸的雙重作用。現代醫學認為,毫火針是通過灼燒火熱的針體,炭化、灼傷病變部位,一方面,溫熱作用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增加炎性物質的吸收,促進病灶組織的恢復;另一方面,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刺激吞噬細胞集聚,提高機體組織的自我修復能力[21]。針刺點選在足太陽經筋循行的橫突、韌帶、肌肉等附近的肌肉或肌腱周圍0.5~1寸處及腰臀部肌肉條索、硬結、疼痛最為敏感的點針刺,取足太陽經筋精華穴位,解結通經,緩解疼痛[22]。
中醫經筋理論向來注重沿某條經筋所過路線上的診察,沿人體某一點、某條線或數條相關經筋找到所有勞損點。這要求操作者既要找出顯性的筋結點,又要發現有關的隱性結筋點。經筋附著處反復勞損,容易形成粘連、結節,從而形成條索狀的病灶點,就必然卡壓經脈,阻滯經脈氣血的運行,從而影響經脈所絡屬的臟腑功能,出現相應經脈的病候。所以治療時應先采用“松筋”和“解結”之法,而后調其經脈[23]。從整體上進行診斷和治療,也體現出了中醫學強調的整體辨證論治的特點[8]。筆者在臨床上運用經筋理論指導毫火針治療腰肌勞損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患者的痛苦小,針眼小,幾乎不留疤痕,患者更容易接受,大大提高了臨床操作的可行性及患者的依從性。根據辨證論治,毫火針也可以留針、行針刺補瀉手法,結合針刺手法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使用毫火針與火針有相同的要求,要紅、快、準、穩,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灼傷患者皮膚。雖然先前有使用毫火針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報道,但是基于經筋理論的文獻并沒有,而且筆者在臨床上的取穴與之前的研究有所區別,基于經筋理論的毫火針治療腰肌勞損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臨床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朱廣運.拍火療法配合推拿治療腰肌勞損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4):109-110,113.
[2]? 潘向榮,遲武,王鑫.軍事航空機務人員腰肌勞損相關因素[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5,29(8):608-609,617.
[3]? 王人衛,李擎,李建平,等.優秀羽乒排網運動員運動創傷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28(4):419-422.
[4]? 劉洋,陳汝雪,林慶祥,等.某島礁作業人員身心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J].軍事醫學,2016,40(5):448-449.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201,213.
[6]? 汪寶軍,王竹風,李愛君,等.中藥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35):172-175.
[7]? 陶勝國.溫針灸治療運動員腰肌勞損療效觀察[J].吉林體育學報,2008,24(6):58-59.
[8]? 薛立功,張海榮.經筋理論與臨床疼痛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5,10.
[9]? 侯春福,韋嵩.經筋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6):1819-1821,1824.
[10]? 何海軍.經筋理論對針刀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指導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3):165-168.
[11]? 孫樹椿.中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
[12]? 程永.經筋實質、經筋病病機與治法探討[J].湖南中醫雜志,2011,27(5):97-99.
[13]? 劉乃剛,郭長青.經筋實質闡釋[J].江蘇中醫藥,2010,42(8):7-8.
[14]? 管宏鐘,趙宏杰.薛立功教授經筋理論及長圓針療法概述[J].中國針灸,2006,26(4):297-300.
[15]? 崔祺,肖蕾,王禹,等.試從經筋理論探析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機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8):39-40.
[16]? 楊詡.痛區肌肉附著處壓痛點局部取穴針刺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J].中醫正骨,2012,24(10):36.
[17]? 張書劍,張小卿,韓煌,等.膝骨性關節炎經筋病灶點觸診規律分析[J].中國針灸,2012,32(3):271-272.
[18]? 董寶強,黃鳳云,李江舟.膝骨性關節炎常見經筋病灶點的臨床統計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8):1573-1574.
[19]? 周賢剛,鐘渠,楊闖,等.基于聚類分析的肌筋膜炎證候分類及其病機治法探討[J].中醫雜志,2008,49(10):924-926.
[20]? 劉恩明.劉氏毫火針特色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41.
[21]? 魏文著,蔡章健,楊曉輝.毫火針治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7(34):3.
[22]? 謝建謀,虞露長,陳慶輝,等.毫火針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外治雜志,2016,25(5):7-8.
[23]? 呂亞南,傅敏,高新,等.點穴經筋療法治療頸性眩暈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34):86-88,93.
(收稿日期:2019-01-29? 本文編輯:金?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