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張植文
[摘要]家庭是組成一個社會、國家的基本單位,家風則是一個家庭道德教育上的集中體現與價值觀念的集中表達。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由此可見,家風建設始終是維持國家繁榮穩定、始終是保持中國傳統道德一脈相承的重要基礎。當代大學生作為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要對象,在思想上呈現出個性化、復雜化、多樣化的特點。充分發揮優良家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符合中國的道德傳統,同時符合人類社會的教育規律,更符合大學生自身的內在發展。對優良家風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研究,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的理解優良家風的相關內涵,還能夠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優良家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
[作者簡介]陳巖(1970-),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市人,東北農業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植文(1994-),男,漢族,內蒙古滿洲里市人,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4-0058-03
一、優良家風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相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要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高校環境中則表現為培育和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大學人才。而這四個重要方面也是優良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理想、道德、文化、紀律這四個方面都能夠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一)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評判當代大學生的未來和前途是否光明,就要看其是否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必須具備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這種信念是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培育有理想的當代大學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古人在對子女進行家風教育時,都要引導其樹立崇高的理想。“岳母刺字”為了讓子女樹立起“精忠報國”的理想信念,“孟母三遷”為了讓子女樹立起“文化強身”的理想信念,“訓儉示康”為了讓子女樹立起“匡扶天下”的理想信念。可以看出,這些傳統的優良家風都不謀而合的注重對后人理想信念的教育,也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即培育有理想的大學人才相一致。
(二)培育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培育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存在于社會中的個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能夠對推動國家建設事業以及和諧社會的有序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共產主義社會倡導的道德品質總體來說歸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內容,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傳統家風教育中對以上四點的詮釋內容極為豐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鞠躬盡瘁,“曾子殺豬”的誠信教育以及“六尺巷”的與鄰為善。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內容在傳統家風中的縮影。因此,由于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重視道德品質的思想,優良家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培育人們良好道德品質的目標。
(三)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文化是一個國家生命力的體現,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和人文成果。現代國家間的競爭既包括軍事實力的競爭也包括文化軟實力的競爭,發展好文化事業對一個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文化發展的傳統,古代帝王為維護政權統治,通過科舉考試選舉有文化、有素養的人才入朝做官,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民間文化學習氛圍。家庭教育中,古人也重視子女的文化修養,學而優則仕一度成為傳統家風教育的主流思想。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育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大學人才,教育的結果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強調大學生的個性而全面的發展,這與傳統家風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兩者都具有促進后代形成良好文化修養的教育目標。
(四)增強大學生的法治紀律觀念。家規家訓是優良家風文化的存在形式,它以家族規矩、家庭倫理道德為主要依據,促進家族成員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家規家訓具有家庭范圍內的普遍約束性,能夠在子女心中樹立起規矩意識。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對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紀律性的生動表達。中央臺《家風》節目中,高級記者錢漢東在評價《錢氏家訓》時談到“家風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就像我們的家訓,它告誡我們子孫要對國家有一個擔當,要對社會有一個責任,要對家庭有一個和睦。”可以看出,家規家訓在約束個人行為時,也能夠起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要培育有紀律的當代大學生,要求大學人才能夠在現代社會中遵紀守法、明禮誠信,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家風文化影響作用的結果,無論是傳統家風教育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者都在潛移默化的增強大學生群體的法治紀律觀念。
二、切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習近平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回答了中國的教育要培養什么人的時代問題,他在大會中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俗話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已然成為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環節。優良家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蘊含了諸多關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思想內容,對這些思想內容的研究,有助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深入灌輸。
(一)崇尚“儉以養德”的思想。傳統的“儉以養德”思想是立德樹人在“德行”上的重要表現。傳統家風注重對后人道德上的教育,通過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思想貫徹,來達到對自身物質欲望的克制,進而形成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國歷史中,不乏一些“儉以養德”的典范。清朝名臣于成龍,一生克儉奉公,視百姓如己出,不僅在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也同樣要求著家人,終于用自己的德行感染了子女。開國中將王必成一條毛毯用了49年,一生追求共產黨人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并告誡子女要對黨忠誠、對國家忠誠,甚至在越戰期間,將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這是一個優秀共產黨人不斷儉以養德的結果。“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中,強調以德立身,以學養德,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道德追求。傳統家風“儉以養德”的思想與現代教育理念“以德立身”的內容不謀而合。
(二)追求“精忠報國”的理想。習近平提出中國的教育要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命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動。很多專家學者對現在教育所培養出的大學人才素質感到擔憂,這種擔憂不是來自對專業能力的掌握程度,而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成才方向上的不確定性。近年來,諸如“潔潔良”等事件不斷在國內上演,高文憑的大學生卻出現低水平的愛國主義思想,這是愛國主義教育沒有深入人心的表現。立德樹人,樹立起的是什么樣的人,培育出的是什么樣的思想,發人深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對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國無家不立,家無國不存。傳統優良家風中對家國關系的闡述浩如煙海,《左傳·昭公元年》提到“臨患不忘國,忠也”、《禮記·儒行》提到“茍利國家,不求富貴”以及陸游《示兒》中提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古人將精忠報國作為家風教育是否成功的最終標準,也在家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中凸顯著愛國情懷。久而久之,這種以精忠報國為核心的家風思想也內化為古代人才考量的重要標準。而對精忠報國這一理想的不斷追求,也正契合了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中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堅持“格物致知”的原則。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學中的重要思想,它源于《禮記·大學》中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指的是獲得知識須得推究事物的真理,即實事求是的學習原則。古人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格物致知的學習原則顯得尤為重要。北宋書法家蘇洵在指導其子蘇軾的書法時,并沒有刻意去闡述書法中的道理,而是讓蘇軾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自己去感悟,在日以繼夜的練習與探索后終成一代書法家。從蘇洵的家風中可以看到,格物致知重在探索理論的過程,而非結果,格物要格的透徹,要探索事物的前因后果,發揮主觀能動性,只要方向正確就能夠達到致知的結果。當代大學生就缺少這種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平日課堂上不去用心理解專業內容,僅僅依靠自己的小聰明在考試中蒙混過關的不在少數,學術不端的行為日漸嚴重。高校立德樹人,要德行并重,既要注重德育又要注重智育,而智育就要培育好大學生正確的學術意識,而格物致知的學習原則正契合了立德樹人中樹立正確學術態度的內容。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一)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武漢大學沈壯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研究的理論框架》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滿足人們的相應需要、實現人們的相應目的方面所表現出的積極特性。”誠然,如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積極性”,值得大學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深思。眾所周知,家庭是每個大學生最初接觸的生活環境,家風教育是大學生德育發生的起點,也是大學生德育沉淀的終點。將良好的家風貫穿于德育的整個過程,會有力地提升德育的效果。因此,培育優良家風對道德教育至關重要。因為優良家風能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和諧,而一旦家庭風氣敗壞,不僅引起家庭成員的心理問題,也會引發社會問題。所以,就要重視優良家風的建設和培育。總體來說,在建設優良家風過程中應當特別注重家長的作用。第一,提高家長的整體素質。因為那些道德修養高的家長會以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子女,也會以好的榜樣感染子女。其次,注重教育方式。只有以科學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營造一個和諧幸福、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家庭環境。相反,那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會使孩子缺乏感情依靠,最終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
(二)有利于營造注重家風、回歸家庭的社會風氣。家庭本質上屬于社會細胞,因此,家風也屬于社會風氣的組成部分。優良家風沉淀的是民風民俗中的精華,體現的是民族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正所謂“家風正而民風淳,民風淳而國風優”。無數個家庭都有優良家風,所處的社會風氣一定會正氣凜然,國家也會就此變得繁榮興旺。
家風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形成,建設全社會良好風氣應該以家風建設為出發點。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家庭都是社會結構最基礎的構成部分,又是整個社會組織的重要版塊。對傳統家風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家庭教育的本質,重塑優良家風,充分發揮家風正能量。家風聯系著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影響著家庭風氣。因此,研究傳統家風文化對于維護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當今社會,謀權拜金之風盛行,領導干部腐敗問題、行業間爾虞我詐的爭權奪利的斗爭、大學生間互相攀比物質資源卻并無學術成果的現象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這些不良社會風氣警醒著大家注重家風、回歸家庭的重要性。習近平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傳統家風資源中有大量內容供后人借鑒參考。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涵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家國情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處世之道等對人們正身立命起著重要的警示作用。利用好、繼承好、發展好寶貴的優良家風資源有利于營造注重家風、回歸家庭的良好社會風氣。
四、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引領。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繼承者,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塑造,應是各項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個人層面的內涵都與優良家風的內容高度契合。兩者契合點的研究,對高校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
(一)從優良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上看。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勤奮工作、友善和睦、守信誠實、尊老愛幼、愛國守法等優良家風的標準全面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于現代社會公眾個人層面的道德標準。盡管優良家風無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所有內容都包羅在內,它卻貫穿個體由幼年到成熟的所有階段,是個體養成良好道德素養和擁有正確價值判斷能力的關鍵因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養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涵蓋了優良家風的精華部分,使其從個人層面向社會和國家層面擴展提升,還根據時代的發展,注入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新的時代內涵。
(二)從優良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涵蓋上看。家風主要涉及個人家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涵蓋了“國家、社會、個人”層面,內涵更為豐富。雖然家風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覆蓋面范圍小,但是家庭是國家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它的好壞會輻射到民風、國風的發展面貌。因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融入群眾家庭生活中,成為每個家庭的家風,真正實現陽春白雪大眾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場域下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又要善于利用各種有利時機及場域,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設恰如其分的生活情景和營造融洽的社會氛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R].北京:教育部,2018.
[3]沈壯海.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問題研究的理論框架[J].教學與研究2001(4).
[4]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