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慶市區縣在信息技術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中,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政務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認知度不高,沒有系統“互聯網+”規劃,缺少頂層設計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強化宣傳引導,為促進農業發展降門檻;理清發展思路,確保“放管服”改革工作有序;突出“互聯網+”工作重點,提升農業發展整體效能;以“互聯網+”助力農業“放管服”改革,促產業升級轉型;完善“互聯網+”推進機制,強化農業綜合服務。
關鍵詞:? “互聯網+” 區縣 農業 改革
重慶市的許多區縣在信息技術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中,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政務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切實抓好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農業農村大數據、農業信息服務等重點工作,打造農業政務服務“一張網”,取得了較好成效,但也還存在認識不深、投入不足、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需要著力解決。
一、“互聯網+”與重慶市區縣農業放管服改革的現狀
(一)“互聯網+”與農業政務及基礎建設情況
1、打造農業服務“一張網”。重慶市農委研究制定了《互聯網+重慶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方案》,并主動與有關部門對接,正積極推進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農業信息化應用,積極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了“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發推廣中心”,推動農業物聯網技術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目前已建設了萬州等10個區縣涉及作物有害生物監測、設施栽培等物聯網技術示范基地,節本增效成果初步顯現,各示范基地生產數據已接入市級農業物聯網集成平臺。重慶市潼南區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提高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裝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2015開始建立農業服務“一張網”,2016年上線試運行,貫通區鎮村三級。目前該網已錄入1200個農業行政權力事項、250個農業辦事指南。重慶市銅梁區共取消、下放區級農業行政審批事項116項、49項,建立區級農業行政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實現動態調整。
2、打造“信息一路通”。到2018年底重慶市完成全市8467個行政村光纖網絡全覆蓋,成為全國第六個、西部第一個完成行政村通光纖的省市。通過實施“鄉鎮4G網絡覆蓋工程”,實現了全市所有鄉鎮4G信號的連續覆蓋,完成任務的100%;同時,加快行政村4G網絡建設進度,基本實現全市行政村全覆蓋。重慶市江津區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一是實施農村信息化區、鎮、村三級示范建設,建成農業信息服務站33個,實現鎮街場鎮4G信號全覆蓋,光纖網絡延伸到85%的行政村,開通農業信息網,年均發布農業信息3000多條。二是鼓勵新型農業企業網上抱團發展,開設網上“江津特色館”,在重慶主城社區建設O2O配送服務平臺142家,成功注冊江津硒貨淘寶旗艦店。三是與浙江趕街網加強合作,聯手打造“重慶富硒網”,建設由區級運營中心、29個鎮級服務站、200個村級服務網點組成的三級農村電子商務網絡平臺。
3、打造“電商一朵云”。重慶市商委積極爭取國家3.4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城口、巫溪等17個區縣開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全市20多個區縣基本建成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集聚電子商務服務商470余家。全市已建成2900個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初步搭建起縣有服務中心,鄉鎮、村有服務站點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到2016年底,全市涉農電商平臺230余家、農產品網商主體2萬余戶,全市涉農電商交易額達340多億,其中生豬活體交易285億,其它農產品55億。同比增幅超過50%,電子商務正成為我市推動農村傳統流通模式創新和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各區縣也是蓬勃發展的勢頭,榮昌“在村頭”益農信息社電商平臺、國家生豬電子交易市場入選2016年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案例。針對目前農村電商散小、未形成規模的現狀,市委組織部與市農委牽頭建設全市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目前,重慶市農業氣象物聯網云平臺在巴南、梁平、榮昌、銅梁、潼南等區縣開展試點。重慶市潼南區農村電商主體主要有易田網購、匯達檸檬、樸真農業、潼南電子商務協會和區科委壹步網平臺等,除自建網站進行網絡宣傳推廣外,還在京東、天貓等第三方平臺開設旗艦店,開展農產品網上營銷,2018年共銷售農產品135萬單,交易額約4000萬元。
(二)“互聯網+”與農業服務監測情況
1、加強對農業全面監測。目前,重慶市農業氣象物聯網云平臺在巴南、梁平、榮昌、銅梁等區縣開展試點。2014年,重慶市潼南區農委啟動了農情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主要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借助PC、智能手機等信息終端,對農業生產現場氣象、土壤、水源環境的實時監測,并結合視頻直播、智能預警,為信息終端用戶提供農業監控預警。目前,該系統已完成兩期建設,建成區農情監測預警中心,共布設41個基地76個農情信息監測預警點,全部采用300萬紅外高清網絡槍機和200萬紅外高清網絡球機,桂林、太安監測基地配置土壤溫度、濕度、PH值監測傳感器3個,每10秒鐘上傳一次數據到云數據中心。初步具備隨時了解農業現場數據、視頻圖像實時監控及回放、自動精準高效采集數據、移動管理和遠程監控四大功能。
2、加強對養殖畜禽的監測。重慶市潼南區區溫氏集團建設了精細飼養綜合技術系統,將物聯網技術用于生豬養殖。該系統涵蓋采集生產檔案數據、個體標識信息和建立數據庫3個內容,主要用于統計分析核心群與種群結構的種豬配種、產仔以及豬仔的斷奶性能等信息,對繁殖母豬進行精細喂養,對種豬繁殖狀態與繁殖周期的參數進行可視化分析。
3、加強對土壤肥料監測。重慶市加強了對江河、湖泊、地下水等重要水資源的水質和流量等重要數據進行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控制;開發了“農業生態安全服務平臺”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實時監測;開發了“滑坡監測系統”開展地質災害監測。2011年,重慶市啟動了土壤肥料氮、磷、鉀三要素測土配方智能查詢系統建設。2011—2015年,分期分批對重慶市鄉鎮分別配置了測土配方智能查詢系統設備各2臺,實現了鎮街設備全覆蓋;2018年又對該系統進行了再次完善,在重慶市鄉鎮鎮配置測土配方施肥智能查詢系統,開發推出手機APP,農戶可自助查詢獲取施肥指導方案。
4、“互聯網+”現代農業節本增效成果顯現。一是馬鈴薯晚疫病物聯網監測預警系統在重慶市巫溪縣等10個主產縣成功應用,監測預警準確率超過97%,平均每畝挽回馬鈴薯損失412.6公斤,平均減少農藥使用2-3次,促進了綠色生產。二是重慶市渝北區在葡萄生產基地示范應用智能監測和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技術,150畝葡萄年節約肥料10 噸,節約人工成本10萬元,提高產量20%,增加收入20萬元。三是重慶市銅梁區在大棚食用菌生產基地示范羊肚菌生長環境智能監測與自動控制技術,平均畝產393.1斤,比對照畝增140.5斤、增產56%,加上人工費用減少部分,30畝示范基地增加直接經濟效益61.3萬元。
(三)“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管理情況
1、加強對漁政監管。2016年重慶市啟動了漁業船舶互聯網+”應急救援系統建設,購置漁業船舶應急救援GPS定位系統設備5010套,于年初對長江、嘉陵江、烏江等流域的正式登記在冊的捕撈漁船進行安裝,目前已安裝完成4290套。該系統主要用于漁政執法檢查和應急搶險救助。通過該系統,漁政管理部門可在監測顯示平臺和移動終端上實時監控設備安裝漁船的詳細信息和運行動態,隨時與各艘漁船保持聯系,及時向漁民發送相關預警;漁民在出現作業險情時,也可通過系統求救,相關信息將在區級監測屏幕顯示,以指導施救工作。
2、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重慶市初步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利用RFID技術、物聯網技術和條碼技術,構建PDCA(質量環)業務模型,借助移動智能終端、條碼打印機和掃描槍,對農產品從育種育苗、移栽定植、肥水管理到采收入庫、加工貯藏、物流配送全流程進行關鍵生產信息記錄、生產作業管理和生產環境監控。其功能是為消費者提供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流程的質量安全溯源,為涉農企業提供農產品生產履歷查詢和關鍵生產要素信息分析。
3、加強對農業氣象管理。2013年,重慶市氣象局啟動了農業氣象觀測網絡建設。目前已建設農業氣象觀測站和土壤水分自動監測站各5個,農業氣象觀測站主要針對蔬菜、糧油兩大產業,觀測溫濕度、雨量、風向、風速、光合有效輻射等要素,探索影響作物生長主要因子,并提供針對性服務;土壤水分自動監測站主要對土壤相對濕度進行分片區監測。同時,拓展農業氣象觀測網絡服務功能,建成蔬菜大棚物聯網智能噴灌系統2套,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大棚溫、光、濕、氣等信息,并通過計算機云平臺和專家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及數據組織,得到最新監測數據及閾值超限信息,以短信、平臺預警的方式通知管理人員;建成精細化氣象為農服務平臺及手機APP,遴選種養殖大戶80戶安裝終端設備,通過平臺“直通式”向終端用戶發布氣象信息。
4、“互聯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2015年開始,重慶市在全市除渝中、江北、大渡口、南岸外的35個主要涉農區縣,開展農業生產特別是“互聯網+”經營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在其中33個重點涉農區縣,圍繞柑橘、生態漁業、草食牲畜、茶葉、榨菜、中藥材、調味品等七大“百億級”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產業鏈建設,開展全程“互聯網+”社會化服務試點。在各區縣內選擇部分重點試點鄉鎮作為服務區域,對產業關鍵“互聯網+”生產環節或“互聯網+”生產全程社會服務給予補助。重慶市涪陵區建立完善區鄉村三級農業行政便民服務體系,農業行政服務標準化率達95%以上,鄉鎮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置率達90%,村居便民服務中心全面推行民生事項集中全程代辦服務。
二、“互聯網+”與區縣現代農業放管服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認知度不高,缺乏緊迫感。
區縣沒有認識到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放管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形成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放管服”深度融合的良好環境與濃厚氛圍,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員沒有運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概念性認識。
(二)沒有系統“互聯網+”規劃,缺少頂層設計。
沒有就“互聯網+”運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放管服”作出全面部署、系統安排,沒有制定和出臺運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政府的引導作用發揮不夠,政策和財政支持乏力。
(三)體制機制不健全,互聯網+”資源整合集成不足。
農業信息化建設領導機制和運行機制不夠健全,整個工作缺乏宏觀指導與必要引導;相關部門工作各自為陣,各類信息技術資源和應用系統整合不夠,許多軟硬件資源以及農業信息數據等不能有效共享,存在重復建設和“部門分割,條塊重復”現象。
(四)發展思路不開闊,“互聯網+”技術應用十分有限。
目前,區縣“互聯網+”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偏重于建網站、搞宣傳等,涉農信息化服務以宣傳信息或在線查詢為主,農業信息資源集成效用和個性化服務不足,諸如應用信息技術,實施農業生產、營銷、服務、管理等方面的自動采集、智能化控制應用系統種類缺乏、開發不夠;農業信息采集、處理、交換和應用水平較低,可供分析決策參考的利用率不高。
(五)基礎建設滯后,“互聯網+”技術人才缺乏。
與城市、交通、商務、金融等行業相比,區縣“互聯網+”農業信息化建設投入明顯不足,農村信息化和農業設施信息化網絡建設相對緩慢、基礎設施設備缺少或配置落后,“互聯網+”農業信息技術中心平臺、應用系統、數據資源、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農村信息入戶率、計算機普及率較低。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缺乏,人員隊伍結構、素質有待改善,懂農業技術不懂信息技術,農業部門引進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受用人機制限制,各類農業經營主體信息技術知識貯備不夠、處理能力不強、接受意識不足。
三、“互聯網+”與推進區縣農業放管服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宣傳引導,為促進農業發展降門檻
1、切實提高“互聯網+”對推進農業“放管服”改革的認識。要廣泛宣傳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廣泛宣傳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四化同步”的重要性、艱巨性,切實增強各級各部門的責任感、使命感;廣泛宣傳黨和國家有關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引導區縣的各級各部門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積極采取措施、配套政策,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農業信息技術運用工作。
2、要抓住“互聯網+”對農業“放管服”改革的關鍵點。減少事前審批,放寬許可條件。包括放寬品種準入渠道,放寬市場準入要求,下放許可審批權;強化事后監管,明確主體責任,包括嚴格標簽管理,實行四類主體備案制,嚴格生產經營檔案管理,建立雙隨機一公開機制;轉變管理理念,樹立服務意識,要打破區縣地方保護,簡化審批手續,規范審批流程,清理行政審批的中介服務和收費,實行“互聯網+”農業政務公開。
3、以實際行動推進“互聯網+”對農業“放管服”改革。要提高認知,狠抓落實,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制度保障、理順職能職責、強化“互聯網+”信息技術運用和服務企業做強農業等舉措,實現農業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
(二)理清發展思路,確保“放管服”改革工作有序
推進區縣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需求導向、融合創新,統籌規劃、梯次推進,因地制宜、重在應用”的基本思路,推進農業“放管服”改革。
1.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就是要正確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和政府在資源配置的引導作用,不大包大攬。重點培育市場主導的農業“互聯網+”信息化運營機制和模式,建立完善政府戰略引領、規劃指導、政策支持、標準制訂、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措施辦法。
2.需求導向、融合創新。就是要堅持以需定投、以用促建,不貪大求洋。根據市場情況、農民(企業組織)需求和農業發展實際,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層次,組裝、采用、推廣不同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服務方式。
3.統籌謀劃、梯次推進。就是要做好前期謀劃和頂層設計,以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向智能化發展、農業經營向網絡化轉型、農業管理服務平臺載體不斷更新為目的,不搞花架子。重在真正對接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管理服務,提高智能機械、自動控制、無線傳感、物聯網等農業信息技術在生產、管理方面的應用規模,強化區縣“互聯網+”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載體和功能系統,增強技術應用服務能力。
4.因地制宜、重在應用。就是要堅持效率優先、典型引路,試點探索經驗作法,逐步將典型模式推廣為普遍實踐,不急躁冒進。重點在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主要產業基地等不同區域和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不同類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選點示范,出經驗、出效益。
(三)突出“互聯網+”工作重點,提升農業發展整體效能
1.鎖定智慧農業,加快推廣智能化、智慧化農業信息技術。走智慧、精準農業之路,在自動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加快發展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推廣水肥一體化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智能化、智慧化農業信息技術;運用農情信息監測預警、農作物種植遙感監測、農作物病蟲監測預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農業信息服務技術,促進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和農機耕作、病蟲防控、產品質量管理等功能有機結合,使“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實實在在地融為一體。
2.創新營銷手段,加快推進農業電子經營技術。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成立區縣級農產品產業聯盟,搭建“互聯網+”電商平臺,培育電商企業,探索本地化農產品電商模式,運用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各類農村商業服務網點,完善電商產品包裝和物流運輸體系,擴大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規模,促進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商模式進萬家。另一方面要結合農旅融合發展需要,興建區縣級農旅融合服務平臺,組裝全區農旅融合情況介紹、旅游預訂、活動推介等功能,開發農業旅游“互聯網+”信息推廣技術,開放共享農業旅游信息數據,推進農業旅游資源和服務在線化。
3.組建區縣級農業“互聯網+”信息平臺,推動農業服務管理信息化。一要加強區內農業“互聯網+”信息平臺的統籌設計,整合區級農林水氣和食品、環境監測等部門信息資源,完善區鎮村相關數據采集、傳輸、共享基礎設施,集中建設區級農業信息平臺,形成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業務工作互相貫通、服務管理部門協同的工作格局。二要開發組裝整合農林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病蟲防控、農資供銷、資源環境、農經管理、農科培訓、農機應用、漁政管理等農業信息服務管理應用技術,先行先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溯源技術,實施農產品溯源系統管理。三要整合廣電、電信、移動資源,實施區級“三電合一”“互聯網+”信息發布系統示范項目,擴大農業信息有效覆蓋面。
(四)以“互聯網+”助力農業“放管服”改革,促產業升級轉型
1.突破“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環節應用程度不高的問題。運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既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應用軟硬件系統,也不是簡單的把信息技術運用于農業的服務管理,而是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和“互聯網+”信息網絡,實現農業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及專家在線指導,對農業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目前,多數地方運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基本上都停留在政府的服務、管理這個層面上,還未真正在企業生產、經營等環節上建立起物與物的智慧化聯系。因此,我區一定要借鑒先行地區的實踐經驗,均衡企業生產、經營環節和政府部門服務管理環節兩個方面的需要,重抓在生產、經營等環節建立物與物的智慧化聯系,突破智慧化程度不高的問題。
2.突破應用技術碎片化的問題。目前,各地或各職能部門在農業的不同品種(蔬菜、水產、生豬等)或不同環節(育苗、測土配方、移栽等)上都應用了一定的信息技術、組裝了一定的自動化信息設施設備,但是各應用技術碎片化、設施裝備零散,沒有形成有機統一的鏈條,整體效果不明顯。因此,重慶市農業系統在一定要流利把運用信息技術作為一個系統、一個整體來發展,形成鏈條而不產生斷點,突破應用技術碎片化的問題。
3.突破成本效益倒掛的問題。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大量配置相應軟硬件設施設備,是一項高投入的技術應用,稍有不慎就將出現成本效益倒掛。目前各地在信息技術運用上多為試點示范,多用于高附加值的農業項目,其基本原因均是基于成本效益問題。因此,區縣一定要注重選擇高效產業項目和有實力的經營主體,注重降低生產成本這一關鍵,并且必須實行政府扶持、試點探路,突破成本效益倒掛的問題。
(五)完善“互聯網+”推進機制,強化農業綜合服務
1.建立組織機構,加強組織領導。一是建立區縣級統一協調的組織領導機構,統籌組織運用信息技術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各項工作,協調行業內部各部門和與此相關行業之間的關系。二是建立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運用部門聯系會議,加強相關工作的統籌協調。三是建立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運用專家組,為決策和實施提供智力支撐。
2.作好總體規劃,引領區縣農業發展。一是進一步修訂完善區縣農業農村發展十三五規劃,實質性作好運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設計。二是編制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單項規劃,總體設計全區農業“互聯網+”信息化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布局安排。三是制定出臺區縣運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實施意見或決定,指導農業信息化發展。四是探索建立相關技術標準、評價體系和政策措施,明確發展重點、發展模式乃至發展線路圖、時間表,并在技術層面上盡快建立相關的數據標準,開放數據對接端口,促進部門資源整合共享。
3.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農業信息投入。一是建立穩定、長效、多元化的財政投入機制,制定完善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項目資金政策,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整合部門相關項目,將農業信息化建設納入農業切塊資金項目范疇,進行重點扶持。二是盡快編制一批農業“互聯網+”信息化建設重大工程和示范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支持。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推動,采取企業為主、政府補貼等方式,引導各類經營主體以及投融資機構、社會資本等加大投入。四是制定獎扶政策,對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進行獎勵,激發運用潛力和活力,提高公眾參與度。
4.作好試驗示范,探索路徑方法。要以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為目標,以農業項目建設為抓手,通過政府部門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共建共管等方式,實施信息技術開發應用示范項目建設,探索積累路徑方法。重點在以下六個方面抓好應用試點:一是充分利用區縣現代農業核心區農業企業集中、設施農業發達的優勢,盡快實施智能化、智慧化設施農業生產示范項目;二是針對區縣大宗作物品種,嘗試引進開發蘿卜等大宗農作物“智能采收機器人”項目;三是根據區縣蔬菜產品體量大的特點,在重點蔬菜基地擴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視頻監控系統示范項目;四是充分利用區縣大中型養殖場多的優勢,在大型養殖企業建設智慧養殖系統示范項目;五是針對區縣林區分散但重點集中的現狀,在重點林區建設森林火災遠程視頻預警監控系統和GPS定位系統示范項目;六是充分利用區縣農機化水平高的優勢,選擇可能轉化為智能化、智慧化的農業機械,實施農機智能化轉換項目,打通農機化與信息化間的隔膜。
5.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打造過硬的專業隊伍。加強農業“互聯網+”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區級服務體系機構、人員編制及工作經費,在每個鄉鎮村配備1—2名農村信息員(可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或農技人員合崗),保證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健全區縣級主要職能部門及鎮街村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合理布設主要生產基地、重點農業企業運用信息技術網點,實現互聯互通,打通農業信息化建設“最后一公里”;組建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公司或采取政府招標采購服務外包方式,做好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和運行維護,確保各種技術應用技術成熟、方案可行、運行正常;招引農業智能機械設備制造項目,建立農業智能機器(人)產業孵化園,打造省市級農業智能機械產業基地和培訓中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選送各級農業信息服務工作人員到高等院校參加中長期集訓、調訓;把農業信息化培訓列入“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加強技術應用一線人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短期培養;加強農業“互聯網+”信息技術人才引進,定向委培信息技術專業人才,適度放寬農業部門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崗位設置,確保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參考文獻
[1] 劉玉忠.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創新科技.2015(7)
[2] 重慶市農業委員會.重慶市農業委員會關于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第0406號建議的復函[OL].重慶人大網.2016-6-12.
[3] 重慶農業委員會.重慶:加快“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方案[OL].搜狐網.2018-08-01
作者簡介:何洪華,中共重慶市潼南區黨校,副校長,正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