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劍宏
650000昆明市兒童醫院普外新生兒外科,云南省 昆明市
先天性腸閉鎖為一種消化道畸形,在新生兒外科較為常見。發病機制為腸管發育異常引發的腸閉鎖,且常合并腸旋轉不良、腹膜炎、腸管發育不良等其他畸形癥[1]。近年來產前檢查和治療水平的提高對預防、治療先天性腸閉鎖起到積極作用;而晚育比例增高、環境污染又導致胎兒畸形率提高。因此先天性腸閉鎖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依然較高[2]。手術為有效治療及可能治愈先天性腸閉鎖的僅有治療方式,盡早確診并開展手術具有重要作用,且應據閉鎖部位及病理類型選取相應的手術方式[3]。本研究探討手術治療新生兒先天性腸閉鎖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先天性腸閉鎖新生兒50 例,男29 例,女21例;足月兒35例,早產兒15例;年齡1~21 d,平均(4.62±1.57)d;低體重兒(體重<2.5 kg)8 例,正常體重兒42 例;產前檢查,消化道異常11例,未見異常39例。
臨床癥狀:①所有50 例患兒均出現腹脹及嘔吐,合并發熱4 例,合并黃疸11 例。②有少量胎糞排出6 例,排米粒樣便7 例,排膠凍樣便14 例,排黏液樣便15例,未排便8例。③腹部X線片呈階梯狀液平面伴腸管擴張34 例,呈雙泡征16例。④下消化道造影顯示結腸28例。
閉鎖部位和病理類型:據Grosfeld改良法,結合閉鎖部位和病理類型進行分類。閉鎖位置在回腸29 例,十二指腸6例,空腸12 例,結腸3 例;病理類型為Ⅰ型9例,Ⅱ型21例,Ⅲa型13例,Ⅲb型2例,Ⅳ型5例。見表1。
合并其他畸形:50 例患兒中,合并其他畸形26 例,包括腸旋轉不良11 例,腹膜炎4 例,巨結腸4 例,直腸陰道瘺3例,卵黃管未閉2例,閉肛2例。
方法:術前對患兒進行胃部減壓及營養護理,體征穩定后盡快執行手術。對回腸閉鎖患兒29例及空腸閉鎖患兒12例行盲袋切除術,十二指腸閉鎖患兒6例行隔膜切除術,結腸閉鎖患兒3 例行腸造瘺術。采用3-0 絲線縫合,行端端吻合23 例,端背吻合18 例,菱形縫合6例。術中對患兒合并的消化道其他畸形也進行治療。術后置于保溫箱,加強護理,給予靜脈營養7~14 d左右,患兒病癥好轉、腸胃功能恢復后減量,改為母乳等營養方式。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患兒的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持續時間和存活率,及并發癥情況,包括術后感染、結腸炎、肺炎。
統計分析:以統計學軟件SPSS 21.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兩種檢驗方法分別采用(±s)和百分率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情況:50 例患兒平均術中出血量較少[(23.75±4.17)mL];手術持續時間較短[(75.61±10.21)min];存活率較高(94.00%),見表2。
術后并發癥:50 例患兒手術后,出現術后感染4例,出現結腸炎3例,出現肺炎4 例,并發癥發生率較低(26.00%)。見表3。
先天性腸閉鎖是新生兒最嚴重的一種消化道畸形,且約30%的新生兒腸梗阻為腸閉鎖導致[4]。發病原因包括胚胎發育階段神經系統或免疫系統發育異常,或腸管在腔化期、貫通期發育不全、血液流通障礙等,導致部分腸段發育滯留于充實期,部分腸段無菌壞死等,造成腸管閉鎖,且多合并其他消化道發育異常[5]。腸閉鎖多見于空腸和回腸,以及十二指腸、結腸。20世紀60年代以前,腸閉鎖致死率>50%,死亡多由于腹膜炎、感染、敗血癥等造成。隨著近年來產前檢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致死率顯著降低。但由于近年來晚育比例增高、環境污染嚴重,且部分特殊類型腸閉鎖及并發癥仍為醫療難點,發病率和病死率依然較高[6]。

表1 閉鎖部位及病理類型(n)
表2 患兒手術情況(±s)

表2 患兒手術情況(±s)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持續時間(min) 存活率[n(%)]50 23.75±4.17 75.61±10.21 47(94.00)

表3 患兒術后并發癥情況[n(%)]
手術切除為先天性腸閉鎖的常見治療手段,且為有效治療并有可能治愈的唯一手段。新生兒腸管細小,手術及吻合宜動作輕柔[7]。對閉鎖位置不止一處且間隔較大的新生兒,宜多處縫合以多保留腸段,切除過多不利于新生兒成長[8]。為避免因其腸管細小造成梗阻或口瘺等情況,研究指出采用可吸收線行全層內翻縫合的方式。術后需密切關注患兒狀態,加強護理及營養支持。
本文研究顯示:①患兒中早產兒30%,低體重兒16%,即腸閉鎖患兒常存在發育不全或發育異常情況。②部分腸閉鎖患兒可在產前檢查階段得到確診,本文中產前檢查發現消化道異常22%,相關研究表明產前確診率可達1/4左右,對閉鎖位置位于十二指腸的情況確診率最高。因此產前檢查可為提前發現、診斷新生兒腸閉鎖的重要途徑,需引起重視。③腸閉鎖患兒臨床癥狀包括腹脹及嘔吐、排便異常、腹部X 線片呈階梯狀液平面或雙泡征、造影顯示結腸等,可作為診斷依據。部分腸閉鎖患兒可排少量胎糞,易導致臨床漏診,診斷時應注意此類情況,不能將是否排出胎糞作為唯一診斷指標,應結合其他指標作出診斷。④58%患兒腸閉鎖位于回腸,位于空腸24%,位于十二指腸12%,位于結腸6%,可見多發閉鎖部位在回腸和空腸。⑤患兒Ⅰ型占18%,Ⅱ型42%,Ⅲa 型26%,Ⅲb 型4%,Ⅳ型10%,病理類型多為Ⅱ型和Ⅲa 型。Ⅲb型和Ⅳ型占14%,此類患兒由于腸壁增厚嚴重,難以完全切除病灶,預后較差,為醫療重點和難點。⑥44%的患兒合并其他畸形,原因為腸閉鎖多為患兒在胚胎階段發育異常所致,常合并其他消化道發育異常。⑦行手術治療,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持續時間較短;存活率較高(94.00%);并發癥發生率較低(26.00%)。
綜上所述,先天性腸閉鎖為患兒在胚胎期發育不良導致,常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對患兒生長發育非常不利。手術治療為有效治療并有可能治愈先天性腸閉鎖的唯一手段,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持續時間較短,術后存活率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