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靜,尹 影,李 佳
(湖南工學院建筑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2016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建設和諧宜居的優美環境,充分彰顯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杜絕“千鎮一面”.
為了保護綠水青山,開展鄉村建設,2013年到2017年,中央財政5年累計安排6592億元,支持農業生態建設.2018年開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保護鄉村山水田園景觀,提升村容村貌,保護村鎮地域特色.
近年來,高校院校的入學率不斷提高,高等教育也從精英向大眾階段轉變.各地方院校不僅需增強自身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地方特色的辦學模式.地方性院校要想有效地做到依托地方、服務地方,勢必要將理論教學與鄉村建設實踐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并結合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等特色發展辦學模式.鄉村建設和地域特色教學一方面適應業界的“建筑地區化”發展思想,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湖南省共有257個村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第一批30個,第二批42個,第三批19個,第四批166個.2017年5月國家住建部官網發布的《關于公布2018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的通知》顯示,湖南有十八洞村等48個傳統村落名列其中,另有7個傳統村落被納入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范圍.其中位于衡陽市常寧市白沙鎮的上游村就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湖南工學院若利用好這優良的地域優勢,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參與“鄉土營建”,這將是理論教學與實踐運用的最好方式.
以往的建筑設計課程都在城市中心地帶,如市圖書館設計、星級酒店設計.擴展的設計內容將引入鄉村建設和地域文化特色(見表1),其主體內容如下:
2.1.1 教學重心本土化
引導學生關注和研究“普通的建筑”“平民的建筑”“邊緣的建筑”.這些鄉村建筑雖然普通,卻數量龐大,分布廣泛.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并激發學生對鄉村建筑的好奇與興趣,從而積極完成理論與社會實踐.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使教學立足于建筑的核心內容“基本建筑”上,如二年級上學期的“新農村住宅”“希望小學設計”等.
2.1.2 教學內容地區化
“技術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暴躁的惡魔,它慢慢地影響環境以及生活方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建筑風格,而不同的建筑風格也會產生不同的建造方式,以湖南省為例,湘北地區(尤以洞庭湖區為主)以茅為材料,通過茅鉤、參篾、渡篾等工具建造茅草屋面;湘西地區為防蟲蛇災害架空底層,以竹木材料修建吊腳樓,同時由于雨水較多,因此屋頂大多做深遠出挑;湘南地區多數村落曾飽受戰火侵害,為抵抗外敵常選用土磚或夯土做外墻材料,屋檐出挑不多,房屋間距很小,屋頂連屋頂十分普遍,多為建筑群形式.具體教學中需及時結合各地區地域特色,將教學內容按不同地區劃分成不同模塊,凸顯適應性建造技術的教學內容及其理念[1].

表1 建筑設計課程中的地域特色教學
2.1.3 教學方式一體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說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能讓學生建立完整的建筑知識體系,但僅僅只有理論教學未免顯得過于空泛,可嘗試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到附近鄉村進行實地考察,參與鄉村建筑建造過程,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下鄉實地考察也能讓學生更加重視鄉村建設和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新問題,通過分析問題,歸納總結,最終采用建筑專業手段來解決問題[2].中央財政支持范圍中國傳統村落中湖南有48個傳統村落名列其中,衡陽市常寧市白沙鎮上游村也在名單之中,較好的地理優勢使得實踐教學能輕而易舉地實行.
怎樣建立一個明確的主線及其系統,如何構建與其他課程前后的整體聯系,已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重點.針對湖南工學院建筑學專業“1+2+1”模式,即1年的“基礎訓練階段”、2年的“深化拓展階段”和1年的“綜合提高階段”(見表2).“1+2+1”模式在縱向上體現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綜合的主脈絡,在橫向方向上,在每個階段,形成與其他相關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有機聯系.它涵蓋了13—15個設計專題,包括基本建筑、模塊化建筑、復雜建筑,它在課程設置上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同時體現綜合性、交叉性、實踐性等特點.

表2 建筑設計課程基本模式
2.3.1 優秀案例二度創作
加入鄉村建設優秀實例作為虛擬設計對象.給定同樣任務要求,引導學生創作有別于實例的設計作品,可采取部分改造或建筑再創造[3].2015年6月由住建部主辦的首屆田園建筑優秀案例評審會確定了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小水鎮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學為一等優秀實例.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桃林村——陽昌俊宅為三等優秀實例.2016年第二批田園建筑優秀名單湖南省斬獲二等獎一例: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高椅村——高椅童書館;三等獎一例: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龍陽鎮環城村——青義學科技示范房.
2.3.2 參加專業性學科競賽
現在很多專業性的學科競賽題目都在向鄉村建設、地域性建筑靠攏,如2017年谷雨杯全國大學生可持續建筑設計大賽的主題是“鄉村客廳”,學生需要選取實際鄉村聚落為設計對象;湖南省第三屆城鄉規劃設計競賽的主題是完成一個村鎮歷史保護區的區域規劃,真實村鎮,真實創作.
2.3.3 參與鄉土營建
“對于‘鄉村’中的‘鄉建’,需要的并非點景或造景,而是‘激活’資源,即通過有創造性的空間組織激發鄉村存量鄉土資源的系統活力.”[4]
2018 年 7 月 9 日,“趣村夏木塘——2018 第三屆國際高校建造大賽”新聞發布會在江西省萬安縣夏木塘村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外的 21 所知名建筑高校齊聚夏木塘.建造大賽由萬安縣人民政府主辦,CBC 建筑中心承辦,《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作為協辦媒體[5].

圖1 “趣村夏木塘——2018年第三屆國際高校建造大賽”參賽作品

圖2 部分參賽作品的建造細節
本次國際高校建造大賽以“趣味村”為主題,旨在從村民和外來游客的角度意在思考如何“讓鄉村更有趣”,以新穎、創意的理念,通過建筑及景觀提升、藝術裝置及鄉村家具創作等方式,對夏木塘村小的場所進行激活,進而激發整個夏木塘村的活力.主辦方希望通過這21個作品(見圖1、圖2)逐步喚醒村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從夏木塘鄉村的現狀出發,從環境、產業、文化、運營的角度找到振興鄉村的道路,以現代的視角延續夏木塘不滅的文化之美,以設計的手法實現對夏木塘的文化發展.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搞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本文在國家政策和建筑行業鄉村建設發展趨勢的背景下,研究如何科學有效地將鄉村建設和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建筑學教育中.建筑學教育的改革應不僅僅限于理論知識的擴展,更應深入到課后練習與實踐當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參與鄉村建設,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和實習經歷,將其培養成適應行業發展的實用型人才.
研究成果在湖南工學院已初步實施,從學生作品(見圖3)來看,基于鄉村建設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設計課程改革行之有效,可將此研究成果繼續實施并大力推廣,為建筑行業培養出更多本土化、多元化的實用型專業人才.

圖3 湖南工學院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農村住宅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