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珍梅,哈 靜
(安徽新華學院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薪酬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也是難度比較大、內容比較復雜的課程,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薪酬管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掌握薪酬的設計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進行理論知識傳授,學生僅能掌握薪酬管理的有關知識,不能深入企業進行薪酬水平調研和分析,學習效果與企業人力資源部的實際要求差距較大.因此,在薪酬管理課堂上引用項目教學法非常必要,如同將企業人力資源部搬到課堂,讓學生通過實踐演練來進行薪酬制度設計、薪酬水平調研分析,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升了教學效果.
項目教學法是“基于項目的學習”,打破原有課程體系,學生的學習以項目小組為單位進行,接受特定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匯報分享[1].教師的任務不再是按照傳統的章節進行理論授課,而是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項目任務,通過一系列的項目任務,讓學生來學習和應用課程內容.在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教練,負責目標設計,技術指導以及評價反饋.因此,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的要求也要高于傳統的教學方式.
筆者在應用型高校承擔多年的薪酬管理課程的教學工作,結合在企業人力資源部工作的經驗,嘗試著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課堂上引用項目教學法,教學效果教傳統方法有較大差異.根據連續三屆學生參與項目教學經驗,在此分享對教學方法改革的認識以及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按照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生應系統掌握薪酬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薪酬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薪酬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其次是根據薪酬管理課程的要求,薪酬管理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六大模塊之一,設計合理的、公平的薪酬體系,并對員工行為具有強化作用,學生必須具備薪酬設計和管理的基本操作能力[2].
首先,課程理論性較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發揮教學主體的作用,依舊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的參與感不強,課堂互動難度大[3].
其次,薪酬管理具有其特殊性.薪酬管理與企業管理中其他工作不同,薪酬相關信息及數據都具有保密性.因此,教材中的案例往往都缺乏針對性,或者是薪酬信息和數據過于陳舊,和現實企業的薪酬管理脫節現象比較嚴重.
最后,薪酬管理重在管理理念,而不是管理技術.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以及同一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其薪酬設計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取決于企業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前者依賴于企業的經營現狀,后者取決于企業的管理理念,因此必須依據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單獨設計.
薪酬管理48個課時,有32個課時用于課堂講授.這種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產生直觀的生動的理解.即使在多媒體教學中,引入大量的視頻、圖片或者文字案例,也很難讓同學接觸到或者感受到關于薪酬管理中實際操作的過程[4].因此課堂教學使得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缺乏具體的操作訓練.
項目化教學是按照薪酬管理實踐活動涉及的工作內容進行課程項目設計,學生按照團隊接收項目任務、各自分工做好收集和整理信息、展開小組討論和分析、進行項目匯報等方式進行學習.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整個薪酬管理過程中,展示企業薪酬管理的具體操作流程,遇到問題自行思考和解決;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起引導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使學生具備薪酬管理的實操能力.
薪酬管理課程一般在大三年級下學期開設,對于一部分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的學生而言,能夠掌握并靈活運用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可以減少企業的培訓成本,滿足企業對于新員工能快速適應崗位要求的期望.
教師要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適應角色轉變[5].如表1所示,教師是項目化教學過程中的導演和編劇.因此教師要充分做好項目化教學的相關準備.因為項目化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基于項目教學法的理念,學生都是基于項目任務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熟悉企業人力資源部的工作內容,尤其是關于薪酬管理的理念和技術方面更是要熟練掌握[6].這樣才可以把理論知識設計成一個個的項目任務,所有項目結束就可以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又能和企業人力資源部接軌.如果教師缺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就需要找機會到企業頂崗實踐,或者咨詢企業專業人士,將教學工作和企業實踐完美結合.
薪酬管理課程設計要科學合理,難度適宜,既能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又符合企業實際操作的標準[7].對于薪酬管理這門課程,最難的部分是薪酬設計,因為沒有模板可以套用,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薪酬設計都會有變化.因此,作為人力資源部的工作人員,對于薪酬設計的難點是如何結合企業經營現狀,同時又能推動企業持續發展.不難看出,薪酬管理的重點不是如何進行薪酬計算,而是如何進行有效管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認識到薪酬管理的核心問題是企業管理理念,是企業的價值觀,這決定了經營者的支付意愿,其次是結合支付能力進行合理規劃.

表1 項目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薪酬在企業里是敏感話題,關于薪酬的有關信息都是保密管理的,因此我們在運用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將圍繞虛擬企業來開展薪酬管理工作.
根據薪酬管理的教學大綱,我們可以將薪酬管理這門課程劃分為六個項目任務.如表2所示:
(1)成立虛擬企業、制定企業組織架構.要求明確企業的使命、愿景、商業模式和價值觀,按照職位價值大小,確定企業的組織結構.
(2)制定虛擬企業的薪酬管理制度.要求確定企業的薪酬體系,可以從職位薪酬體系、能力/技能薪酬體系中選擇一個,擬定企業的薪酬管理制度.
(3)確定典型職位的薪酬水平.要求結合同行業的薪酬水平調查,確定本企業的薪酬水平標準.
(4)分析企業的薪酬結構.基于企業典型職位的薪酬水平進行分析,可以結合薪酬水平調查,分析企業的薪酬水平競爭力.
(5)制定企業的福利管理制度.要求結合同行業的福利管理制度進行設計,比較福利項目和管理的特色.
(6)模擬薪酬溝通.要求模擬兩種不同的薪酬溝通場景,新員工薪資確定溝通和老員工調薪溝通.

表2 項目任務模塊設計及課時安排
期末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手段,因此傳統教學法對于期末考試的依賴程度極大[8].然而對于項目教學法而言,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和實際操作時的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項目成果展示、回答評委提問環節都能夠表現出來,因此相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實施項目教學法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學生也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因此,項目教學法應該在學生考核評定方面,加強過程管理和過程考核,及時給學生進行評價,而不是等到期末的最后一張考卷來宣判學習的效果.
項目教學法的學生成績考核設計由四個模塊組成,分別是成果展示(30%),書面作業(30%)、日常考勤與課堂互動(20%)和期末考試(20%).從成績的組成比例來看,期末考試卷的成績對于學生的總成績影響比較小,學生自然明白平時做項目對于自己的意義,因此也會投入更多精力去完成項目.盡管學生的考核成績由四部分組成,但是每一部分的評價主體都有差異.如表3所示,成果展示的成績是由教師評分和學生評審團聯合評分,教師評分占60%,學生評審團評分占40%.成果展示的成績為團隊分數,除了組長和匯報人以外所有學生都一致,組長和匯報人的成績評定是團隊分數乘以1.2的系數;書面作業的評審是由任課教師評定,根據團隊分工給予不同的系數,學生的最終得分會體現差異性;日常考勤和課堂互動是通過教師的隨堂記錄來評定,課堂互動體現在其他團隊匯報時能積極提問,或者在自己團隊匯報被提問時,能主動回答或補充說明.期末考試的內容偏向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檢驗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在總成績中占比不大.題型設計方面,主觀題占90%以上,客觀題占10%,因此期末考核的也不是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考查他們靈活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這樣的設計符合專業培養方向和教學目標,和項目化教學方法也高度匹配.

表3 項目化教學法學生成績評定體系
實施項目化教學方法,對于教師以及教學配套也較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求不一樣.
首先,教師能扮演好教練的角色,提前設計訓練的計劃與方法,課堂上要善于引導并進行專業點評,這是首要的教學保障.如果高校的教師缺少企業管理經驗,需要提前安排教師到企業去頂崗實習,或者邀請企業的人力資源從業人員扮演“企業導師”角色,實行雙師同堂,同樣可以達到教學方法改革的目標.
其次,班級的人數需要控制,必須是小班教學,人數控制在40人以內,小組的數量不宜過多,否則在匯報階段會比較耗時.每組的學生總量不要超過五個人,避免有人濫竽充數,不去參與項目工作.
再次,班級需要配備多媒體設備,音響、話筒等配套設施要齊全,在學生團隊進行項目成果展示過程中,可以體現他們的PPT制作水平,若是硬件條件跟不上,會使匯報的效果大打折扣,影響同學們的創新熱情.
最后,院系的領導要對教學方法改革給予高度重視,對于優秀的項目作品,可以推薦參加學校的創新創業比賽,將教學改革與學生競賽相結合,體現“雙創”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筆者連續三年運用了項目教學法組織薪酬管理課程的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有幾點感受比較深刻.
教改過程中教師是主動改革方,屬于有備而來;學生是被動迎合改革,需要及時轉變心態和學習習慣.以往學生上課都習慣“帶著耳朵”聽,但是實施項目教學法改革以后,他們變成了課堂的主角,要團隊組織學習、討論、匯報等等,這些都納入了考核環節,課上課下花費的時間較多,因此,學習壓力增加不少.
教學改革后,學生對于項目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決定了平時成績的高低,因此他們會全力以赴實施項目推進;期末考試方面,主觀題占90%以上,在項目任務完成過程中認真參與的同學,成績都不會差.筆者帶的三屆學生,根據近三年的數據統計,薪酬管理課程考核的平均分分別是78分、81分和83分.改革前的考試以客觀題為主,背誦內容較多,涉及到應用題型則難以拿高分,平均分一般在76分.
學生在做項目時,有疑惑會及時找教師交流,有些疑惑已經超出了作業層面.因此,教改后師生互動的機會多,溝通的范圍廣,包括專業知識、職業規劃、戰略思維等等,交流越多,互相了解得越深刻,師生感情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