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楠
摘要:隨著賞識教育和鼓勵教育等模式的不斷涌現,獎勵作為一種積極的教學方式被廣泛使用。本文通過對18名教師的問卷和訪談調查,希望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獎勵的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更好地發揮獎勵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獎勵 教師 訪談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194-02
一、研究背景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一般情況下可將其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類。獎勵包括物質獎勵如小星星、小紅旗等和精神獎勵如鼓勵、贊賞、個人成就感等。獎勵與懲罰在教育實踐中,一直是教師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1]無論是中世紀的西方,還是在師道尊嚴的中國古代社會,獎勵一直被視為傳遞知識與思想,管理和維持學校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近代,伴隨教育學科的確定,各方學者也開始對于獎勵在教育中的作用進行更為具體和科學的研究與求證。如行為主義最早在科學意義上解釋了獎勵對于強化和改正人特定行為的作用。20世紀后期的研究證明外部獎勵會削弱內部動機,隨之削弱學習興趣,對獲得獎勵的關注會使個體不去探索更多有效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減少內部動機。
二、結果分析
第一,兩種獎勵方式贊成度與總體效果的差異。對獎勵方式的贊成情況,物質獎勵的均分為3.22分,兩級情況明顯;精神獎勵為4.61分,受到了大多數受訪教師的贊成。其次在效果評價上物質獎勵的均分為3.22,和贊成度一樣,其變化主要是各項分數差異大,給出3分的人數增加,低分人數則呈現下降趨勢。精神獎勵的均分為4.33分,和贊成度相比略微下降。這說明在實際教學中物質獎勵的效果優于教師預期,而精神鼓勵的效果則低于教師的預期,導致其在效果評估中的支持率下降。
第二,兩種獎勵方式選擇傾向和實際情況的差異。關于教學中的傾向,選擇精神獎勵的占50%,物質獎勵占5.56%,這與受訪教師對于兩種獎勵方式的贊成度一致。然而在談到具體使用的獎勵方式時,14位受訪教師表示其所采用的是物質與精神獎勵結合的方式。同時有教師表示在表揚時不會只注意成績較好的學生,對于成績較差學生的進步也會及時關注,予以表揚。這說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較為傾向精神獎勵,同時注重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特點靈活調整獎勵方式。
第三,教師使用獎勵的時間間隔和方式轉換情況。受訪教師在時間間隔方面大體分為兩類,即隨機類(沒有具體安排和)、總結類(在每周或月的固定時間),且大部分教師都會根據任務進行的程度需要采取不同的獎勵方式。
第四,獎勵方式的有效性與持續性。關于獎勵方式的有效性,多數教師表示有用。其原因可歸納為:獎勵從內在來說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符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接受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外在來說,尤其是實體獎勵可以讓學生有直接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效果更明顯。同時,有部分教師表示,由于學生本身缺乏自制力及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教師在校獎勵的效果難以堅持,有時容易走偏。由數據可知,多數教師較為認同學生因素對于獎勵效果的影響,但是只有較少數教師表示自己會在教學之余閱讀有關學生心理、特點等方面的書籍或文獻,大部分教師憑借的是課上或課下對學生的觀察來了解學生、作出判斷。
三、問題討論
(一)問題分析
第一,思想分離。提到物質獎勵很多教師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提倡,而對于精神獎勵多數受訪者則認為應該多提倡,同時認為精神獎勵的副作用較小。可見教師在自身認識上先入為主地將兩種獎勵方式劃分到了兩個陣營,就像研究者初期對于內外部動機的認識一樣,認為兩者是分開進行,單獨起作用的。
第二,理論知識缺失。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在訪談之前對獎勵沒有注意過,沒有專門思考過自己所運用的獎勵方式,實踐中多按照自己的認知決定采取的方式。因此教師對于獎勵的實質、價值,怎么運用獎勵沒有科學認識。其次,雖然教師表示對不同的學生會通過觀察了解進行獎勵,如對內向的同學會多鼓勵,但這些認識多來自于自己的體驗,而對于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特點、差異等更深一步的理論學習則較為欠缺。
第三,學生影響。盡管有83.33%的受訪教師表示其所采用的獎勵方式是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問題,但其同時也表達了自身的疑惑。如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有的學生雖努力但成績不高,即使教師再強調這部分學生的努力,但一直被排除在獎勵范圍之內會不會造成了一種不公平,無形中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其次,過度提倡獎勵方式會不會減少學習者的內在自主性;再者,如今的學生承受的壓力本身就很大,獎勵、評價等方式的介入會不會增加學生額外的負擔,起到反作用。
(二)對策分析
首先,明確獎勵價值取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的發展,獎勵作為教育方式不能脫離教育的目標。因此,獎勵的設定與使用應指向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它應該是全面、豐富、公平的,應對學生符合期待或應予肯定的各個方面的行為充分給予鼓勵,樹立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認知。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因學校、家長、社會的高度期待,教師自身的考核職稱要求,學生升入“重點”學校的需要,使得成績在學生評價中逐漸成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標準,這無疑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有限的獎勵資源分配到了知識學習這一方面,將獎勵局限于成績的好壞,在品德、價值觀等方面有所忽視,狹窄了教育意義。而素質教育的提出無疑是對上述趨勢的調整,教師作為小學生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影響的重要角色,其評價對小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2],應多關注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性,充分發揮獎勵的作用,促使學生的小進步萌芽發展成真正的閃光點。
其次,正確發揮獎勵的作用。獎勵的主要作用是導向與信號。前者是指教師使用獎勵作為誘因引導和刺激學生參與相應的學習活動,其主要發生在特定活動開始之前;后者是指通過獎勵向學生提供和傳達關于其能力和進步等特定的信息,它作為一種信號是教師對于學生某一行為的反應和態度,比如贊成還是不贊成,是應該繼續還是停止,從而影響學生后續對于該行為的態度,這通常發生在行為開始之后。總的來說獎勵是讓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的同時培養其符合社會的道德素養,引導其參與相應的學習任務,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但訪談中很多教師只停留在第二種功能,對其引導作用沒有做太多的挖掘。而這一點也是以后教師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學會使用獎勵去合理引導學生正確的行為,以預防為主,而不是等到學生的行為出現以后根據結果進行獎勵。
再次,合理規劃獎勵內容。本文認為獎勵的內容根據不同的標準呈現多角度、多層次的特點。第一根據結果,獎勵的內容可以是給予參與任務的行為還是給予其中達到一定的標準的參與者,這里可以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來進行選擇。第二根據性質,獎勵的內容可分為特質、過程和結果的獎勵。第三根據任務的匹配性,獎勵內容可以是同質性獎勵和異質性獎勵,前者指個體獲得的獎勵與其完成的任務具有同質性,例如對愛讀書愛習作的學生獎勵其相關書籍,后者則相反,比如獎勵樂于助人的學生一套書籍,學生是由于良好的品德獲得獎勵,而給予學生的不是相對應的品德獎勵如一份榮譽獎狀,而是閱讀材料。第四根據時間,獎勵可以是預先提出的,使學生產生期待,激起其好奇心;其是即時的,加深學生印象,鼓勵其他學生,可以是事后的,獎勵學生某一階段的付出、努力或成績,激勵其良好行為的保持。
最后,在獎勵方式方面,應該認識到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不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孰好孰壞之分,兩種獎勵方式的目標是一致和統一的,其區別主要在于使用的具體情況不同。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既注重物質獎勵和獎勵的物質性,又注重精神獎勵和獎勵的精神意義。[3]正確使用獎勵的方法,了解對每個學生起到積極作用的強化物,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4]比如低年級同學容易受到興趣的影響,這個時候實體的物質獎勵能直觀看見、感受到,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高年級則更注重獎勵的價值是否與付出相匹配,考慮自己的能力。
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獎勵,最大限度地發揮獎勵的作用,除了把握獎勵的價值取向、作用、內容及方式等方面,還需要教師良好的教學智慧、家長的協作、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觀念的更新以及教學各個環節的配合與輔助。希望本文能給中小學教師在獎勵的理解與運用方面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婷婷.論教育中的獎勵和懲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60-261.
[2]賴瑾霞.淺談表揚對學生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作用[J].學周刊,2012(4):141-142.
[3]汪輝勇.論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辯證關系[J].湘潭大學學報·理論增刊,1994:59-62.
[4]徐曉林.物質獎勵和表揚的比較及其對小學教師的啟示[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11):64-66.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