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華 倪志勇 陳全家 耿洪偉 高文偉 王欣怡
摘? ?要:《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是一門應用科學,課程小組通過優化課程的知識體系,對各學科的知識點進行融合交叉,依據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適合種子產業需求的應用型種業人才;利用不同章節內容轉變學生身份,采用角色轉換的方式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量篩選和引進具有教學意義的教學視頻和教學圖片,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件,并在校園網上建立課程中心,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種子加工與貯藏的實踐平臺,實行實境教學,采用多形式多角度策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的探索和完善本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滿足現代種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課程? 教學模式? 改革? 探索
Abstract:The course "see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is an applied science. By optimizing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ourse, the course team integrates and intersects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applied seed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seed industry are constructed. Use different chapters to change students' identity and adopt role transformation to study the course content,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Has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screening and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video and image,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in the center of the campus net based curriculum, us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see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platform for the practice, practice the reality of teaching, adopt many forms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constantly explore and perfect the teaching mode of this course,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eed industry for applied talents.
種子產業是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農作物種業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1]。種子是農業生產中必需的生產資料,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對農業增產和品質改良有著重要作用,世界各國都在推動種子產業化[2]。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種子科學專業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許多農科類高校都開設了種子科學相關的專業,以培養掌握了種業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高等農業院校如何培養出既掌握了扎實的種子科學理論知識,又具備了種業領域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適應種業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種子科學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依據人才培養計劃進行的,《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則是種子科學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應用科學,主要闡述種子在收獲后到播種前所經過的一切加工與貯藏的原理與技術,以及在此過程中種子的生命活動規律[3]。通過課堂教學,學生需要掌握主要農作物種子在種子加工和貯藏的過程中的原理,并充分結合種子生產實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種子加工的技術和種子貯藏的方法。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種子加工貯藏過程中的成熟技術,畢業后能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
作為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核心課程,每年均有約110名學生必修該門課程,課程共計52學時,其中課堂教學設置為40學時,實驗12學時。為了加強實踐能力培養,與本門課程同學期還單獨設置了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實習實踐課。在教學過程中,單純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已經無法實現較高的學習效率,要想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實踐創新能力強的種子產業人才,必須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對《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進行改革,適應當代學生的教學模式,既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又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1? 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
《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課程內容中融合了植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物理學、倉庫建筑學、農業機械等多個學科的知識點。在授課過程中,講解種子利用空氣動力學方式進行清選時,需要學生分析種子在不同流速的空氣中受力的情況,需要調動學生調動物理學知識;講解種子在貯藏過程生理特點時,需要學生將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種子的生命活動規律,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作為授課的教師,絕對不能只按照書本內容機械講解,要做到各學科之間相關知識的引入和有機融合,加強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從而豐富和發展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的教學內容,構建符合現代農業生產需要的應用型農業人才的課程知識結構[4]。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當代的種子加工與貯藏的科學技術水平日益加速,尤其是種子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機械,課本上選講的加工設備在實踐生產上已經經過了多次的改進,種子處理的方式、使用的種衣劑也多次更新換代,種子的包裝方式、種子企業應對假冒偽劣種子的方法都已經非常先進。授課教師應該充分吸收現代種業發展的成果,將不同學科知識領域的新技術和方法進行橫跨、交叉和互滲,對課程涉及到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講解,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為在生產實踐中應用奠定基礎。
2? 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2.1 利用翻轉課堂和虛擬身份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講授知識的完整性,按照教科書的章節設置進行講解,對于學生而言,很難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在《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課程小組按照不同的章節對授課內容進行模塊設計,針對一些種子加工和貯藏的技術方面的內容,安排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各小組挑選一種作物來設計該作物種子加工和種子貯藏的流程、各流程中選用何種機械設備,并進行講解,以增加學生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能緩解由單一教師持續講解帶來的聽覺和視覺疲倦,增加學習的興趣。
針對實踐操作比較強的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全程參與到課程的講解中,比如種子的包裝章節內容,安排學生轉變身份,以“假如我有一個種業公司,我公司的種子包裝是這樣”為主題,要求大家虛擬身份,既當種子包裝袋的設計師來設計合適的種子包裝袋,又虛擬自己為種業公司負責人,為種業公司不同作物種子選擇最適用的種子包裝袋。
通過這樣的翻轉課堂形式,提高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讓學生虛擬了身份,站在不同的身份角度去理解知識的實踐與應用,這種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的知識傳授,已經連續五年在《種子加工與貯藏》的課程講授過程中應用,頗受學生的歡迎和好評。
2.2 視覺化處理教學課件,吸引學生注意力
《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中涉及到許多種子加工機械的術語和工作原理,在講解這些抽象概念和理論內容的過程中,學生會因長時間的單一畫面和單一聲音產生疲倦,致使教學過程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
為了避免單一的講解和平面的課件內容的枯燥,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感官上同時提起學習的興趣,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小組積極搜集相關的圖片和動畫,穿插在課件中,優化課件質量;同時從多種渠道獲取與種子加工與貯藏相關的視頻教學資料,穿插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進行引用和講解。把教學課件中知識和內容利用立體的聲像資料來進行展示,是一種平面教學內容的視覺化處理,把課程內容中的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把靜態的平面的知識點變成動態的、活潑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習輕松化,避免了枯燥的課堂傳授低效率[5]。
同時,學生在觀看動態形象的教學內容時,大腦的視覺和聽覺神經都處于興奮的狀態,更容易將大腦中已經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在舊的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使得相關的知識點能夠更加系統化和網格化,教學的內容更容易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極大的提高了上課的效率。
2.3 利用校級課程中心網站,建立網絡課程教學資源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方式也不僅僅只限定在課堂50min內,更多的學生擁有電子設備,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在網絡上瀏覽和獨立學習,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的建立與開放能適應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同時也給課堂學習效率不高的學生再次學習的機會。
為了彌補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所帶來的不足,也為了適應更多的學生自主學習,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小組利用學校的課程中心網站,建立了《種子加工與貯藏》網絡課程,將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進行了上傳,同時設置了課后習題和學習交流互動專區,以方便學生隨時進行自主學習[6]。
利用課程中心的網絡課程資源,學生可以對于教學內容比較難于理解或者特別重要的內容,利用網絡課程進行重復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可以針對一些內容在交流互動專區隨時進行交流或者給授課教師留言,便于教師及時解答,學習的效率更高。
2.4 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建立實境教學模式
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內容中涉及到大型的種子加工設備和貯藏倉庫,僅依靠課堂講授和課本,學生既不能觸摸到機械的實物,也無法真正掌握不同作物種子選用加工機械的工作原理,更不能對不同作物加工機械選用不同的參數進行設定,只有將理論知識結合到實物上,邊觀察邊理解,加深記憶,提高興趣。在種子領域的實際生產中,種子的加工與貯藏技術人員日常的工作對象卻是大中型種子加工機械和種子倉庫。為適應種業領域人才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小組充分利用本校與種業企業建立的校企合作教學實踐基地,加強與種業企業的聯系和合作,建立實境教學模式[7]。針對農作物種子加工類機械的教學章節,除了在課堂上講解機械的結構和加工設備的工作原理外,還把課堂搬到種子的加工廠和種子貯藏倉庫,在實境中讓學生去學習各類種子加工機械,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了解和掌握不同作物種子常用的清選機械、風選機械、干燥設備、包衣設備、包裝機械的構造,掌握不同的作物種子各類機械運轉時的參數區別。
除了將課堂搬到種子加工車間外,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小組還把種業企業的負責人請到課堂中來,請有種子加工與貯藏的實踐生產經驗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到課堂上為同學們講解。通過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平臺開展實境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復雜的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在實踐中促進了校企之間的合作,利用好種業企業的種子加工和貯藏平臺,就為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和合適的平臺[8]。
3? 持續探索和完善課程改革,滿足現代種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種子科學技術中種子的加工措施和貯藏方式研究是種子工作中的重點部分,對種子進行加工處理是提高待播種的種子質量、保證田間苗齊苗壯、避免種子萌發時受到病蟲害危害的重要途徑,《種子加工與貯藏》這門課程就是要在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將課程的理論內容與實踐生產充分結合,適應農業生產實際發展的要求,既要為學生講授當今種子加工貯藏理論與技術的最新水平,又要讓學生通過本課程的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掌握種子加工與貯藏的基本原理與技術,并利用種子加工貯藏的原理與技術來指導農業生產實踐[9]。
《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小組將不斷的探索和完善本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持續優化課程的知識體系,對各學科的知識點進行融合交叉,構建符合種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課程知識結構;積極探索和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大量篩選和引進具有教學意義的教學視頻和教學圖片,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件,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滿足現代種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10]。
參考文獻
[1] 王州飛,張紅生.中國種業發展現狀及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J].中國種業,2013(2):1-3.
[2] 時俠清,張子學,舒英杰.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策略[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25(4):57-60.
[3] 江緒文,李賀勤.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種子加工課程改革與實踐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1):14-15.
[4] 王洋,趙光武,呂尊富,等.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7):351-352.
[5] 蘇豫梅,石書兵,葛杰,等.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種業,2013(6):1-2.
[6] 舒英杰,時俠清,李文陽,等.地方應用型農科高校專業課教材建設的思考——以安徽科技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36(5):108-110.
[7] 馮云選.《種子貯藏加工》課程實境教學探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6):48-49.
[8] 吳承來,孫慶泉,張春慶,等.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種子生產加工教學實習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種業,2013(6):8-12.
[9] 鄭躍進,孟超敏,王黎明,等.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戰略研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種子,2015,34(9):128-131.
[10]劉長華,王洋,馬淑梅.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種業產業化與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4):367-36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