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豐源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生態問題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中一個全新的概念,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保證。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當前環境監測的發展趨勢,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環境的狀況進行了有效的分析。本文對生態環境監測及其在我國的發展進行了簡單的闡述,以期能夠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手段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發展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對生活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于當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開發使用方式,對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為了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為了滿足廣大人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那就需要做好相應的環境保護工作,而要想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就需要生態環境監測的支持與保障,所以,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1、生態環境監測的概述
1.1 生態環境監測的概念
生態環境監測是指利用物理、化學、生化、生態學等技術手段,對生態環境中的各個要素、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行監控和測試,對人類活動影響下自然環境變化監測,通過不斷的監視自然與人工系統及生物圈其它組成部分的狀況,來確定改變方向和速度,并查明多種形式的人類活動在這種改變中所起的作用。
1.2 生態環境監測的特點
1.2.1 綜合性
生態環境監測是對個體生態、群落生態以及相關的環境因素進行監測,涉及面比較廣,可以涉及到農、林、牧、副、漁、工等各個生態領域,監測手段涉及地理、環境、物理、生態、生物、化學、計算機等學科,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監測技術。所以,生態環境監測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1.2.2 長期性
自然環境的生態變化過程是十分緩慢的,而且許多自然和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也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長期不斷的監測以及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才能更加準確的揭示生態系統變化的過程以及發展趨勢和結果,這樣也有助于我們為解決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問題尋找有效的途徑。
1.2.3 復雜性
生態系統具有復雜的結構和功能,而且系統內部具有負反饋的自我調節機制,對于外界的干擾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和時滯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為干擾以及自然因素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區分這兩種因素影響也比較困難,此外,就目前而言,我們對于生態過程的認識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這也給生態監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1.2.4 分散性
目前對于生態監測站點的選取與設置相隔較遠,監測網絡具有很大的分散性。與此同時,由于生態過程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而且生態監測時間具有很大的跨度,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經常采用周期性的間斷監測。
2、生態環境監測的指標體系和監測技術
2.1 生態環境的監測指標體系
生態監測指標體系主要是指一系列能夠敏感清晰的反映生態系統基本特征和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相互印證的項目,是生態監測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工作。對于生態環境的監測指標,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完整性,一般情況下,陸地生態站指標體系可分為氣象、水文、動物、植物、土壤以及微生物作為監測要素;水文生態站指標體系分為水質、水文、浮游動物、浮游植物、游泳動物、底質、底棲動物和微生物八個主要因素。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代表性、敏感性、可操作性、綜合性、靈活性、可比性、經濟性、協調性、階段性、科學性、實用性等原則。
2.2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的測量和判斷,從而來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特征數據,然后通過統計分析反映該指標的現狀以及變化趨勢。監測技術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介紹。
2.2.1 地面監測技術
地面監測是比較傳統的一種監測技術,系統的地面測量可以提供最詳細的情況,所以地面監測技術仍是相當重要的。在地面監測中采樣線的走向一般總是順著現存的地貌,將記錄點放在地貌相對不受干擾一側的生境點上。此外,許多生態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只能通過野外進行監測。地面監測能驗證并提高遙感數據的精確性并有助于對數據進行解釋。現代遙感技術能夠提供有關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情況變化以及一些地表特征等綜合性信息。但這些信息需要通過更細致的地面監測來進行補充。
2.2.2 航空監測技術
就目前而言,航空監測技術是最經濟有效的一種監測方法,首先用坐標網覆蓋研究區域,所選取的典型坐標是10km×10km,在后續飛行中,此坐標用于系統地記錄位置,發送分析所獲得的數據。而后將坐標畫在比例為1:250000的地圖上或地球資源衛星的圖像上。
2.2.3 衛星監測技術
利用地球資源衛星監測天氣、農作物生長狀況、森林病蟲害、空氣和地表水的污染情況等已經普及。衛星監測最大的優點是覆蓋面寬,可以獲得人工難以到達的高山、叢林資料。由于目前資料來源增加,費用相對降低。這種監測對地面細微變化難以了解,因此地面監測、空中監測和衛星監測相互配合才能獲得完整的資料。
3、生態環境監測在我國的發展
目前,生態環境監測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開展,但是由于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起步較晚,在標準上還缺乏統一性,在理論和技術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在國家層面上尚未制定出完善技術規范,在監測的著重點上,也偏重于城市環境監察和工業污染源的監測。隨著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我國也逐漸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監測資金和科學技術的投入,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可以在生態環境監測上發揮切實的作用。例如,2010年安徽成立全國首個煤礦取生態環境保護國家級實驗室,對煤礦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和保護研究;再如,2012年,山東建立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補水的監測工作,對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進行監測,而且我國先后建立了十幾個生態環境監測站,為微觀生態監測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利用資源衛星技術,對全面重點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動態監測,另外,還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對生態退化、土地沙化和流失等問題進行監測,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還處于研究之中,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強在此方面的投入,以便將生態環境監測在我國廣泛開展。
4、結語
生態環境監測是對生態環境現狀和變化情況進行了解的有效途徑,是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生態環境監測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對環境監測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終結果是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處于發展中階段,需要不斷加強理論研究、提高監測技術、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以及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曉寧.淺評生態環境監測現狀[J].吉林農業,2012(12).
[2]岑雪仲.淺評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現狀和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