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君
(宜昌市婦幼保健院 三峽大學婦女兒童醫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強,發病率高,危害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據統計,全世界無癥狀HBV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約1.3億,其中約10%攜帶者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1]。在慢性乙型肝炎群體中,有的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并且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因此隨時監測人群的感染情況并加強預防,對控制HBV感染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1.1 對象
隨機抽取2013年1—10月在我院進行乙肝五項體檢的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健康人群為研究對象。其中小學生入學體檢600例(年齡6~7歲),大學生入學體檢600例(年齡18~20歲),在職職工體檢600例(年齡22~60歲),共1800例。各組男女比例基本相等。
1.2 檢測試劑
使用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檢測儀器為酶標儀(MK3),洗板機(e-Lisa)。
1.3 檢測方法
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3ml,分離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乙肝五項,即HBV的五項血清標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HBeAb)和乙肝核心抗體(HBcAb)。
2.1 統計結果,呈現了以下9種模式(見表1)。
2.2 6~7歲組HBsAg陽性率為0.33%,HBsAb陽性率為58.67%;18~20歲組HBsAg陽性率為2.17%,HBsAb陽性率為74.33%;22~60歲組HBsAg陽性率為4.67%,HBsAb陽性率為68.33%。
2.3 6~7歲組HBcAb陽性率為0.33%,8~20歲組HBcAb陽性率為2.17%,22~60歲組HBcAb陽性率為5%。

表 三個不同年齡段乙肝五項檢測結果 [n(%)]
HBsAg為乙肝病毒外衣殼上的主要蛋白,HBsAg陽性為HBV感染的主要標志。HBcAb為存在于乙肝病毒內衣殼上的HBcAg刺激機體產生,HBcAb陽性為病毒正在復制或己經復制過的標志。由結果可以看出,三組中6~7歲組乙肝感染率、18~20歲組乙肝感染率、22~60歲組的乙肝感染率。隨著出生年代的后移,新生兒乙肝疫苗的接種率不斷提高,乙肝感染率逐漸降低。筆者認為,這與我國推廣新生乙肝疫苗接種有密切的關系。我國衛生部199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新生兒計劃免疫管理,提但是所有的新生兒自費接種乙肝疫苗;2002年正式納入計劃免疫;2005年起所有國家計劃免疫苗的接種實現免費[2]。6~7歲組出生于2006—2007年,接種率高;18~20歲組出生于1993—1995年,接種率略低;22~60歲組出生于1992年以前,由于個人對乙肝的認識不足和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尚未普及,接種率較低。說明推廣和加強新生兒乙肝疫苗的接種,是控制乙肝感染率最有效的方法。
HBsAb是HBsAg刺激機體產生的一種保護性抗體,由結果看出,三組中6~7歲組HBsAb陽性率、22~60歲組HBsAb陽性率、18~20歲組的HBsAb陽性率,說明僅僅依靠新生兒乙肝疫苗的接種對免疫力的維持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乙肝疫苗的定時補種。18~20歲組的因為都是高校學生,例行體檢相對較多,補種的比例大,所以HBsAb陽性率也高。而22~60歲組的在職職工有的年齡偏大,重視程度不夠,所以不僅早期沒有接種,晚期也未及時補種。但不管哪個年齡組,HBsAb陰性的都占很大的比例,應對這部分人加強宣傳,提高補種率,更好的保護這一部分人,從而降低群體HBV感染率。
如表1所示,6~7歲組仍然有兩例的乙肝陽性,經臨床調查,這兩例的母親患有乙肝,為母嬰傳播。所以除了對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外,還要對HBV感染的孕婦于孕晚期注射HBIg[3],新生兒禁止母乳喂養,并于出生后24h內注射乙肝疫苗10ug,并于出生后24內和1個月分別注射HBIg100U,能有效預防母嬰傳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