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愉
“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質,塑造人的心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偉大創造,是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傳續數千年仍大放光彩,惠及歷代炎黃子孫。其中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責任。班主任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和引導者,更要把民族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孩子們的心里。
一、營造氛圍,搭建平臺,創設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環境
班級是學校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創設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可以讓學生在舒適、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中學習,耳濡目染,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素質。布置教室環境時,在教室中懸掛幾幅中國詩畫作品,生動鮮活的圖畫配以熟悉的古詩或典故,如潺潺溪流流淌學生心間。在班會課、隊活動課上運用多媒體平臺學習一些傳統美德故事,以教育學生從小形成良好品德習慣,樹立遠大理想;了解民俗文化、民間手藝如:客家習俗、京劇臉譜、泥塑、剪紙、刺繡等;引導學生觀看一些電視節目,如《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那些或古樸、或精致的文物、作品,以各種形式呈現在孩子們面前,穿越古今,讓孩子們由衷感嘆先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培養孩子保護文物、傳承中華文明的意識。此外,班主任可與科任老師溝通,結合各科教材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注重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修養教育和灌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語文課中升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音樂美術學科中滲透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等,不斷促進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發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
二、經典誦讀,加強積累,提升素養
經典的閱讀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小學生對古詩文自然不能有理性的認識,但他們是有感受的;這種感受,可以說是兒童的“懂”,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班主任要聯系語文老師,增加傳統文化積淀,吸收經典詩文的營養;增加學生經典閱讀量,激發閱讀興趣,以加厚學生文化底蘊。
為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可選擇滲透中華優良傳統、適宜小學生閱讀的詩詞、《三字經》、名著、名人傳記,如四大名著、《史記》等,使學生有的放矢;如每周末背誦一首古詩文,讀一篇經典童話并寫出心得。推薦學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傳統文化大熱節目,這些節目制作精良,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識內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千古美文”朗讀比賽,古詩文名句填空比賽,還可以經典詩文為題材,選取其中的精彩篇章,排練以說唱為主要形式的文藝節目,旨在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熱愛之情,反復誦讀,大量積累,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學識和文明。
三、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搭建各種平臺,為學生提供接觸、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讓學生調查了解這些傳統佳節的風俗來歷,以及節日期間拜訪的禮儀和節日本身所蘊含的意義;或結合傳統節日、國慶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等開展主題班會、隊會,喚起學生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
“少年強則國強”,毋庸置疑,青少年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班主任工作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能很好地助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讓每一名學生的精神世界滲透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思想,這樣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才能一脈相承、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