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課堂提問不僅是啟發式教學的一種手段,更是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教師精心預設提問能有效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教學交流,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一、精讀教材,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教師應細讀教材,深入思考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在恰好的時機提問,讓學生提有所思,問有所得。教師提出問題后,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在多數學生“躍躍欲試”時,再請學生回答。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對于一時答不出來的學生,教師應以適當的方法鼓勵、啟發和誘導。
二、巧妙提問,促進師生情感互動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發展,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互動。因此教師應掌握提問的技巧,設置有意義、有價值的提問,讓學生在疑問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激活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一)找尋提問的最佳切入點
1.圍繞興趣點提問
一切知識的成效都是以興趣為先決條件。教師要設計新穎有趣、能刺激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問題。如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時,我創設軍訓的場景,向學生提問:“你們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明在隊伍中的具體位置嗎?”由于呈現的是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效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激情。
2.找準重難點提問
一節課成功與否,主要看有沒有突破重難點。如能針對知識的重難點精心提問,學生就能在問題的引領下積極思考,自主探索,從而獲取數學知識、能力和方法。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先出示幾組圖形,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得出圖形的面積,然后提問:“每排擺的面積單位的個數與長方形的長有什么關系?擺的排數與寬有怎樣的關系?總個數與長方形的面積又有怎樣的關系?”提問突破難點,讓學生感悟“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自主探索面積計算公式,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3.尋求疑惑點提問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求同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強調和重視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訓練,讓學生提出多種設想,充分假設,從不同的方向自由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思維的發散點提問,促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出示三根小棒,問:“這三根小棒能組成一個三角形嗎?”然后換掉其中一根小棒,使其中兩根之和不大于第三根木棒的長度,問:“它們能構成三角形嗎?”這時學生發現不能構成三角形,便順勢而問:“為什么有些能構成三角形,有些卻不能?”如此導入提問,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其究竟。
(二)把控好課堂提問的尺度
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密度”,滿堂問與滿堂灌其本質上是一致的,實質上就是機械搬運知識的過程,嚴重束縛學生個性發展,壓抑學生思維發展。同時,也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和深度。可以采取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方法,把復雜的問題設計成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需要動一番腦筋才能做出來。問題過于簡單,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難度過大,學生難免喪失信心,降低興趣。我們提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科特點出發,善于尋找學生“認知區”和“發展區”的結合點,通過深題淺問、淺題深問、一題多問等方式,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培養師生、生生之間情感和諧發展。
(三)注重兼顧全體學生
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是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的提問要兼顧全體學生。部分教師怕出現冷場,耽擱時間,于是總是向少數學生提問。長此以往,多數同學會覺得提問與己無關,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設計的問題應有層次性,如重難點的問題,多問優等生;鍛煉性的問題,針對中層生;鼓勵性提問,照顧學困生。總之課堂提問要讓每個學生受啟迪,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教師應做到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真正發揮其靈活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