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軍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歷史學家錢穆曾說:“再有知識的人,如果不了解本國的歷史,那最多也只能是一個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作一個有知識的中國人。”
當今中國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實現。了解歷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對中國人尤顯重要。
有學者認為,物理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告訴我們未來到哪里去,是“科學之父”;歷史學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告訴我們過去從哪里來,是“人文之母”。
湖南新高考改革方案把歷史納入首選科目,突出了歷史學科的基礎地位,意義重大。
梁啟超先生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正是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中國人有著強烈的歷史意識,形成了悠久的重史傳統。
歷史的功能決定歷史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很好地詮釋了歷史的重要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國有著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文明史,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
同理,只有觀察世界歷史進程,尤其是新航路開辟以來、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二戰后的歷史進程,才能深刻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把握人類文明的走向。
可見,只有發掘豐饒的歷史文化資源,才能理解當下,從歷史中把握未來。這既是現實需要,更是使命擔當。
湖南新高考改革方案把歷史納入首選科目,是對重史傳統的弘揚,既把準了歷史的精神主動脈,又緊扣住時代主題,體現了使命擔當。
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最新版)對歷史課程的表述為:
歷史學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的學科。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是歷史學的重要社會功能。歷史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提高公民文化素質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學歷史課程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為主線,展現歷史演進的基本過程以及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
課程標準從國家層面肯定了歷史課程的科學性、不可替代的學科育人價值,也規定了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這充分體現了國家意志。
學科有專攻。歷史學科有自身特點,也與其他學科有很多相通之處,可以說,歷史融通文理。
從研究的對象看,歷史把許多學科研究的內容納入了研究范疇。如政治制度史、經濟發展史、科學文化思想史。
從研究的目標看,歷史研究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探尋歷史真相,如同自然科學探究自然規律一樣。
從研究的方法看,歷史以科學史觀為指導,講究實證(如無證不信、孤證不信)和邏輯分析,和自然科學重實驗事實和邏輯分析一樣。另外,歷史研究的視域多元化,有宏觀視野(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等),也有微觀角度(社會史觀等),甚至還有生態史觀,同物理、化學、生物的研究視角十分相近。這都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
同時,歷史的人文色彩也很濃厚。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發展進程,傳承的是人類文明,關注的是人類命運,作為中學基礎課程,更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從學科的核心素養看,歷史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它兼及科學人文,也包含了政治、地理等學科的內容。
歷史融通文理的特點,既符合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的精神,又有利于培養和選拔科學與人文素養兼備的高層次綜合人才,也能為師生的教與學減負。
湖南新高考改革方案把歷史納入首選科目,相對突出了歷史學科的地位。但作為歷史教師,不應有學科優越感,而應該增強使命感,發揮歷史學科的科學育人價值,在“知真、求通、立德”上下功夫,追求“飛鴻印雪,潤物無聲”的育人境界。
“知真”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基石。歷史的“真”,既強調歷史確已發生且不可再現的客觀性,更強調后人對史料證據認識與把握的科學性。
“求通”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路徑。歷史的“通”,既要打通歷史發展在時空上的縱橫聯系,又要明了史料解釋的可靠可信,通達史論確立、史觀駕馭。
“立德”建立在“知真”“求通”之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歸宿。即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同時,也正因為歷史融通文理,兼具科學人文內涵,歷史教師還應跳出學科本位,以更高的站位,立足學科特點,學習借鑒其他學科的思想方法,在專業素養和技能上朝綜合化方向發展。
(作者系懷化市湖天中學歷史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