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艷
摘要:步入素質教育以來,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點就是要改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他們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中語文教師對此必須要圍繞教材展開,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創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真正主動融入到學習中,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關鍵詞:主動參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進步,更重要的是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在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增強自信心,獲得新知識。那么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展開。
一、創設和諧民主氛圍,讓學生敢于參與
傳統教學中,大部分的老師在課堂授課時都是比較嚴厲的,但凡學生稍微有動靜都會一頓訓斥,這給學生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影響思維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新教學理念的核心是圍繞平等主義的課堂為前提的,因此老師要塑造一個和藹可親的形象,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要體現對學生的關愛,充分得到學生的信任,讓學生自覺喜歡上這門課程。除此之外,老師要有還需提高自身能力,在課堂上要發揮高超的情感駕馭能力,讓學生有很大的欲望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解答問題出現錯誤時,老師要積極鼓勵,耐心幫助學生分析其問題,提高學生的判斷力,讓學生敢于開口,樂于開口。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師說》一課,有的學生針對原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進行翻譯時會表達成“文章句子停頓不知道去向老師請教;但對于人生困惑的問題不能解決卻不向老師請教”。這很明顯出現了學生譯句錯誤,這時候老師不能急于批評和否定,要先幫助學生找尋翻譯錯誤的原因,是不是對某個重點詞語理解錯誤,是不是在翻譯的過程中不知道翻譯的規則等等;分析完原因之后,老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對課文進行前后理解,進一步糾正翻譯的方式和語法,保證翻譯出來的現代漢語通順。同時,老師也要肯定學生敢于把自己的譯文分享給其他同學們,這樣一來即使有錯誤,學生積極改正反而可以增加他們的信心,調動其他同學主動參與到學習的互動中。
二、架設拓展思維橋梁,讓學生能夠參與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最好的途徑就是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學活動要充分創設情境和條件,讓學生之間產生各種合作互動、交流探究等。
1.妙設情境,呈現問題――初步參與
在教學前,老師可以針對課題,創設情境,明確學習的主要目標。創設的問題要讓學生有互動的機會,讓學生想要迫不及待挖掘答案。簡而言之,就是要把教學的內容問題化。那么應該如何操作呢?首先要科學導入,其次需要明確目標。具體的說,老師在幫助學生復習課文時候要重點滲透引導學生對新知識探索,可以通過新聞趣事或者成語故事又或者是詩詞歌賦等等,給學生制造懸念,打開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識。相反,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借之前學習過的文章作為鋪墊,引導學生學習新課文。例如,在教授課文《雨鈴霖》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尤其是以宋詞為代表,接著讓學生回憶過去所學習過的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再引入詞風截然相反的婉約派最具代表的詞人――柳永的《雨霖鈴》;最后通過“雨霖鈴”是詞牌而設置問題,讓同學們仿照《念奴嬌·赤壁懷古》也給《雨鈴霖》擬一個標題。學生們為此會展開激烈的討論,讓學生初步參與到課堂中,帶著問題學習宋詞內容,充分理解之后,緊扣主旨,選取一個最合適的題目,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首詞的學習探究,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2.啟迪思維,自學找疑――自主參與
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提煉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是發展主體參與能力的前提,也是學習最基礎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構建問題空間,進行邏輯推理。老師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在科學導入新知識的同時要精心構建問題空間,可以通過讀、視(電視、錄像)、聽(錄音、講解)、練等一系列的多媒體方式,更深層次的利用定性、定量、比較、因果等教學方法分析、類比問題,最大程度調用已掌握的知識去找尋新問題的答案,提高邏輯的推理能力,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在學習《雨鈴霖》前,大家根據題目并不能馬上就知道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時候老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相關的朗讀音頻,讓學生閉上眼睛充分感受,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所想,接著帶著疑問正式進入課文內容;在老師講解完課文上半段時,讓學生們和聽音頻時自己所認為的主旨進行比較,通過學生自主分析討論,再進行推理下半段課文內容,讓學生真正掌握新知識,從而對宋詞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3.多維互動,討論質疑――合作參與
完成自主學習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在交流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學生在針對老師引出的問題,要充分進行思考,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要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交流討論中解決問題,老師可以針對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全班討論,任何有疑問的問題都可以大膽的提出來,哪怕是認為老師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時候,老師也要及時肯定學生、鼓勵學生,再和學生一起討論,找尋答案。比如老師在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文章的關鍵句是哪一句?這就要求學生需要先全文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都可以選出自己所認為的關鍵句,接著再由小組組長進行闡述,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講解內容進行穿插,對于有疑問的部分,還可以繼續提出探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充分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互動,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4.精講析疑,總結升華――深入參與
老師在針對小組討論的結果,要作評價式、解疑式講評,加強師生之間的深度問答交流,促進學生更深入的參與到語文課堂中去。在這一個環節上,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評講。比如在《荷塘月色》的討論中,每個組長闡述完自己小組選擇的關鍵句后,可以讓每個小組再互相進行評價,進一步拓展思維。接著再讓老師進行評講,老師要針對課文的重點,圍繞知識主線展開,借題引導學生思維的延伸,幫助學生分析難點,遵守“三不講”的原則,即學生看書能看得到的不講;看書不懂但想一想、自悟能懂的不講;自悟不懂但小組討論能懂的不講。全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結語
隨著我國高校課程的不斷改革發展,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高中語文的學習效率,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全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黃國華.主體性教學意識再高中語文課堂中的體現[J].中學語文.2016(06):34-35.
[2]張寶杰.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10):78-79.
[3]鄧余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6(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