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潔
摘要: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旅游的興起,在鄉村地區發展旅游,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揮發展,還能促進新農村建設,還能使得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本文從創造就業崗位等四個維度闡述旅游扶貧的開發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旅游扶貧
一、文獻回顧
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國開展大規模的扶貧工作,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地區的貧困程度,然而扶貧問題仍然是尚未得到解決。對于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時間緊迫,任務重。之后在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記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2016 年《“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提出產業帶動脫貧。旅游業作為我國綜合性、包容性強、可持續性的第三產業,尤其是對于旅游資源稟賦優異的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或者旅游加是合理精準利用自身獨特優勢實現脫貧的有力體現。國內眾多學者也對旅游扶貧進行研究,黃梅芳等使用層次分析法,以廣西龍勝作為案例地進行定量研究,由長短期兩個維度下手,建立了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評價體系。羅伊玲等提出要多維度評估旅游扶貧效應,建立多維度的模型進行研究,探討多維度的鄉村扶貧路徑和模式。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其中“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隨后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里面提出“保存鄉村原來的特色文化,發展特色工藝,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真正意義的鄉村旅游始于1988年的深圳“荔枝節”,旨在尋找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結構改革。隨著鄉村旅游對鄉村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呈現,國家相繼出臺系列文件支持鄉村發展旅游。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人們收入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對的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鄉村旅游已成為城市居民喜愛的旅游方式,其對鄉村的經濟、環境治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鄉村旅游的經濟作用在國外較早收到關注,Dernoil認為鄉村旅游有利于促進經濟多元化、可以擴大就業、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Cannon的研究則提出相似的觀點,鄉村旅游在經濟轉型時期對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可以使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的鄉村旅游研究開始于改革開放以后,鄉村旅游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農村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鄉村旅游的發展逐漸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關注。姚海琴對浙江、四川、湖南三省農戶進行分析,指出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產業的升級,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增長。隨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深入,對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也逐漸成為國外學者的關注點,諸多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鄉村旅游可以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的觀點也得到了諸多學者的支持,黃震方指出城鎮化背景下,適合鄉村自身的旅游發展可以幫助鄉村樹立文化自信。同時有學者提出不同的觀點:鄉村旅游會破壞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給鄉村帶來更多的生活垃圾等負面影響。鄉村旅游除了對鄉村產生各方面的影響之外,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二、基于鄉村振興,旅游扶貧具有的特征
2017 年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出五個總體要求。對于我國的貧困區而言,分布較為廣泛,大多數處于較為閉塞的山區,無法通過發展大規模的工業等產業實現脫貧,故而在鄉村振興五個總體要求的指導下,從鄉村內部尋找特色資源實現脫貧,將“輸血”改造成為“造血”,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摘掉貧困帽子的最佳手段。在鄉村振興大背景和復雜的社會環境下,旅游扶貧具有其獨特的特點:第一,具有極低的返貧幾率。旅游項目一旦建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游客前往體驗當地的特色文化,具有可持續性,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第二,具有特色化、多元化、質量化優勢。利用自身的豐富的民族資源提升其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吸引力,如廣西桂林的龍勝縣不斷的開發“龍脊梯田文化節”“開耕節”“祭薩節”“紅糯節”等符合當地特色的節慶活動。第三,政府主導。旅游扶貧依靠政策和政府支持,可以走的更為穩健。例如2017年,龍勝各族自治縣成立了全域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統一負責龍勝縣內的各項旅游活動的開發、宣傳推廣等。隨著桂林至龍勝告訴公路的正式通車,桂林市區到龍勝的成成由原來的3個多小時縮短為一個多小時,大大提高了龍勝的可進入性。“要致富先修路”,龍勝高速公路的通車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旅游的發展都有不可磨滅的作用,旅游扶貧作用在政府支持下更為突出。第四,生態環境改善。旅游是綠色產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工業相比很小,鄉村旅游發展的迅猛促進了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以及帶動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隨著扶貧政策陸續出臺,貧困地區對于扶貧的力度不斷加大,出臺相應的工業污染的治理措施,對于采礦等具有污染性的工業進行規范化管理,更好的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三、基于鄉村振興,旅游扶貧采取的開發思路及模式
(一)旅游扶貧在于實現城鄉良好互動
達到旅游扶貧的目的,離不開城市的游客前來消費。這對于城鄉關系而言,鄉村為城市人群提供一個棲息之所,提供“鄉愁”,城市為鄉村帶來經濟的發展,帶來先進的科技,城鄉之間呈現良好互動的態勢,因此旅游扶貧是在城鄉供需關系基礎上形成的載體。旅游扶貧的目的是促進城鄉之間的共同發展和安全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格局。在推進旅游扶貧的過程中,只有有效的解決貧困地區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才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效果顯著的扶貧政策。針對旅游扶貧本身來說,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就是要求鄉村實現城鄉良好互動,解決鄉村貧困問題,推行“特色化形式旅游”,這種特色化的旅游形式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等擁有特色文化或者傳統或者自然環境優美例如科斯特地貌等地區來說,具有天然的優勢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特色的旅游資源可以吸引大量的異文化游客前來獲得旅游體驗。實現城鄉良好互動之后,不能讓城市居民成為旅游扶貧建設的主體,在旅游扶貧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重要主題是當地的村民,當地政府必須要遵循“自上而下”的治理原則和發展理念。除此之外,旅游扶貧還應做到確保貧困地區居民與城市居民共享中國迅速發展的利好,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構建合理的旅游投資體制,改善貧困地區鄉村治理,增強產業帶動效應,實現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二)旅游扶貧在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
扶貧從“輸血”向“造血”轉換,必須要讓貧困群體擁有自食其力的本領,鄉村旅游的門檻低、工作包容度高,增加貧困群眾的經濟收入,可以成為農村勞動力就業重要和有效途徑。通過加強政府主導、增強鄉村旅游規劃等多種途徑為農民工參與鄉村旅游提供政策、物質等多方面的保障,有利于當地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農村事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使其從中獲得經濟收入最終增強幸福感。當地政府應該鼓勵貧困群眾參加到鄉村旅游發展建設匯中,可以避免了外來開發商與群眾之間的沖突,發展可持續的鄉村旅游,降低脫貧后返貧的概率。可以通過對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培訓等方式加強貧困群眾的就業能力,使貧困村民建立信心。
除此之外,貧困群眾在旅游業就業,可以照顧親人,可以避免留守兒童的出現,可以在農忙時解決家里的勞動力問題,還可以讓異地勞動力遷移的高額成本消失,實現就地就業。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為貧困群眾提供打工之外的新的就業選擇。旅游的發展必定創造許多的崗位,為貧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在農閑時臨時就業,也可以選擇開農家樂等創業形式,還可以出售手工產品,或者打造家庭式的獨家場館。
(三)旅游扶貧需要不斷提升旅游的綜合發展能力
不斷開發具有地區特色或者節慶特色的觀光、休閑、購物等旅游新業態。通過加大鄉村旅游的資金投入,完善鄉村基本設施;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鄉村旅游的整體創新水平,培養一批鄉村旅游人才,增強兩者的綜合發展軟實力。運用多種途徑處理好在旅游發展中的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的開發、保護以及傳承,在不同的文化圈之間,文化形成過程中產生的文化差異,其差異構成一方面可以滿足人類好奇心的一種推力,文化差異是吸引游客的因素,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必須防止本土文化被外來文化入侵,保證本土文化與城市文化進行深度有效的融合。
依托當地特色的鄉風文明,不斷加強特色鄉村旅游產品、農業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化特色農業生產活動聯系,培育新興農旅業態,提高自身競爭力,形成具有特色性、差異化的農旅融合鏈,為鄉村旅游聯動式發展注入新活力。例如廣西可以注重壯劇產業的開發,積極培養壯劇劇團,以壯族文化為基礎編排戲劇,生產高質量的、為大多數人所津津樂道的壯劇來吸引國內外消費者。針對旅游者追求愉悅休閑價值的需求,可以在壯劇編排中,注重對普通人物的塑造。在壯劇中,有許多以普通人物為題材的演出。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影視上早已開展合作,已合拍《海上新絲路》《光陰的故事》等紀錄片。用創意激活傳統壯劇,樹立壯劇文化品牌,令消費者對壯劇樹立好感,具有深刻的印象。同時,文化產品的范圍延伸到傳媒、影視、網絡等各個領域。
(四)旅游扶貧是招商引資的良好平臺
越多越多的游客尋求安靜的棲息地,遠離城市的喧囂,因此鄉村旅游不僅是目前旅游開發的熱點,更是未來旅游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基于我國目前在旅游扶貧方面的政策,對鄉村旅游的相關開發工作也步入了新階段。政府可以通過優惠的政策吸引投資者到貧困地區進行酒店、餐飲的投資,拉動當地的游客消費。將旅游扶貧的理念轉換為實實在在的收益,在經濟投入方面需確保輕量化,而在經濟產出方面需確保高產化,需要結合國家相關的扶貧政策和鄉村旅游發展政策,積極進行招商引資,通過當地的發展前景以及旅游設施吸引各大投資企業,利用旅游扶貧這一契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貧困群眾的經濟收入,有助于貧困地區脫貧工作在日完成,經濟發展反過來促進其旅游相關設施建設。
四、結語
隨著鄉村旅游業的不斷興起,與當地的其他產業不斷進行融合,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轉變,有效的促進了地區的產業融合,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建設和新農村相關建設,有效緩解了我國的三農問題,使得扶貧工作進展更為順暢,為實現鄉村振興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Dernoil, A., Farmtourismin Europe. Tourism Management, 1983. 4(3): p. 155-166.
[2]. 姚海琴, 朋文歡與黃祖輝, 家庭型鄉村旅游發展對農戶收入的影響機制及效果——以浙江、四川和湖南三省為例. 經濟地理, 2016. 36(11): 第169-176頁.
[3]. 黃震方與黃睿, 城鎮化與旅游發展背景下的鄉村文化研究:學術爭鳴與研究方向. 地理研究, 2018. 37(02): 第233-249頁.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交通可達性與旅游扶貧--基于雙重差分法的廣西高鐵無軌站效果評估(YCSW2019016)”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