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 吳燕
摘要: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國農村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戰略是立足于當前我國的社會整體的發展狀況,立足于鄉村發展的未來提出的全方位發展戰略。我國目前已經在鄉村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于進一步的發展要求而言仍存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在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城鄉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路徑
一、振興鄉村的重要性
第一,實施該戰略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農村地區的建設一直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之中最大的一項短板,具體表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不夠穩固以及各項事務發展滯后等等。這不僅僅影響著農村的發展,還影響著“四化”的發展與進行。在全面建設現代化之中必須要解決這一基本問題。第二,這也是解決當前社會矛盾最基本的要求。當前的社會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村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方面,具體來說就是農業發展不夠充分,新農村建設不充分以及各項社會基礎性措施無法滿足農民的基本需求。要想解決好這幾個主要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實施該戰略,讓農村能夠強大起來。第三,這也是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基本體現。立政之本與農相關,中國是農業大國,更加應該要重點建設農業。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從農村的土地制度、經營制度和產權制度上入手,始終將人民作為中心,以滿足大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讓所有農民都能夠感受到改革的成果,提升人民幸福感。
二、我國實現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企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目前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以及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已得到了初步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2017年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未來幾年,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農村市場將迎來巨變的風口。從一組數據來看:2015年農村的網購市場規模為3530億,2016年達到4823億,同比增長36.6%,2017年已突破6000億元。從增長數字與規模絕對值來看,農村市場的潛力正在不斷挖掘并成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擁有3.1億人口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中國全部人口的22.3%。但各類農村商業活動的承擔主體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各個農戶之間的聯系性不強,各個生產主體之間沒有進行專業化的分工,甚至存在利益沖突,完善專業的產業鏈尚未形成,還是以各農戶為單位進行分散經營的模式。應該以地區為單位進行劃分,根據劃分的區域,實行區域內的聯合互動,形成一個近似于企業的整體,打破單一發展的模式,讓一個地區都擁有本地區的代理公司,實現區域管理和發展的高效率和高效能。
根據途牛旅游網發布的《2018年鄉村旅游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8億人次,占國內游客接待人次的56%;營業總收入超7400億元,占國內旅游總收入的16.2%。鄉村旅游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農家樂、民俗村、古村落、鄉村度假村等特色農村旅游產品層出不窮。鄉村應抓住新一輪的發展潮流,根據村莊自身特點,發揮村莊優勢,科學利用城鄉規劃及村莊規劃等技術手段,積極推動傳統農村向農業觀光、莊園休閑、養老度假等多元復合型農村的轉變,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二)農業綜合競爭能力有待提升
世界上農業先進國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都較高。如美國不僅在糧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等品種上都實現了耕、種、收全程全面機械化。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耕作環節的機械化率相對較高,但播種、收獲環節的機械化率較低。2015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63.82%,機耕率較高為80.43%,但機播率和機收率都較低,分別為52.08%和53.40%。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發達國家的農業設施化水平與我國相比還是有著一定的優勢,同時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高。我國在農業科技成果產出數量上已經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在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上仍需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在關鍵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更加需要創新和提升。這是農村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義,也是衡量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標尺。
(三)鄉村生態環境問題凸顯
全國各地農村積極開展廁所革命、土坯房改造、垃圾整治、街道美化等村莊整治建設工作,農村基礎設施如路網、水電網、信息網建設得到大幅度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據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 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05 萬公里,99.64%的鄉鎮和99.47%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但伴隨經濟發展,鄉村的生態保護問題也日益突出。一些農村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為發展農業產業,尤其是為追求高產量生產、提高家庭收入,養殖戶過分使用抗生素、激素,種植戶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導致了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超標或有毒物質過多等。另外,也未能及時、恰當地處理在產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等,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村生態防護功能。根據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 2014) 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16.1%。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給水質、土壤、空氣、人體健康都帶來了危害,也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還引發了鄉村的社會治理隱患。
三、城鄉規劃視角下的鄉村振興戰略路徑
(一)培育發展鄉村產業,縮小城鄉經濟差距
重點是優化傳統產業,發展鄉村產業,實現城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促使農村居民收入多元化,消費結構合理化。一要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慧農業建設,促使高新技術為農業生產所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產品產量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二要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暢通農村與城市,為居民生活、購物等提供多種便捷渠道,加強城鄉信息傳遞,改善農村居民消費觀念,使居民消費結構更加合理化。三要用好鄉村資源,發展鄉村產業。立足鄉村勞動力、資源、交通等狀況,盤活鄉村資源,引導城鄉資源互動,利用鄉村自然優勢,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品牌,突出專業化與現代化,弘揚鄉村優秀文化,讓資源變資本、文化變產業、房產變資產、人力變人才。
(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創新傳承鄉村文化
一要加大農村教育的資源配置力度,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重點是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配置,創造條件為農村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農村學生不但有書讀,還能讀好書;強化鄉村師資隊伍建設,成立城鄉教師互助學習小組,鼓勵有經驗、高素質的教師到鄉村支教。二要加大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養。建立有利于農村人才成長和干事業的機制,引導適合農村發展需要的人才到農村干事創業,為農村建設隊伍輸送新鮮血液,帶來新文化新思想,進而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養,促進鄉村人才振興。三要創新鄉村文化,傳承歷史文脈。延續嶺南文化,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按“一戶一房”原則,引導村民改造整治住房,保護好傳統建筑,傳承特色歷史文化。將旅游與鄉村歷史文化、風俗民情、觀光休閑相融合,創新鄉村文化,弘揚鄉村文明。
(三)加大城鄉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要增強個人環保意識,通過宣傳引導,促使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將個人意識發展為個人行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促使環保發展成為一項全民運動。二要加強城鄉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治理。加強生產生活垃圾整治,實行垃圾分類回收;綜合治理水污染,加強對重點流域的監察監管力度,嚴禁向河道排放污水,丟棄垃圾,繼續推廣“河長制”,抓手健康城市與美麗鄉村建設;加大城市空氣污染治理,開發使用新能源,改善空氣質量。三要加大城鄉環境保護。減少施用化肥農藥,促使生態環境健康發展;完善生態工程建設,加快生產生活方式轉型,打造城鄉綠化示范區,營造良好的城鄉環境。
結語:
我國的鄉村在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與現代發展理念的沖擊下,呈現出“千村千面”的局面。鄉村的發展應當在總體目標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選擇發展策略,以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只有經濟振興了,才具備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曉鳴.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維度觀察[J].改革,2018(03):54-61.
[2]唐任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及策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03):26-33.
[3]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06):79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