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詩琦
摘要:產業融合的本質是產業間分工的內部化,產業融合表現的是一個產業間分工轉變為產業內分工的過程和結果。農村三產融合是主體間分工內部化的高級形式,因此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與拓展。分工必須在“農村”區域化,必須要產生使原本互相不聯系的分工存在聯系的基礎,體現技術融合與產品融合。
關鍵詞:產業融合;農村;內涵;特點
產業融合的本質是產業間分工的內部化,產業融合表現的是一個產業間分工轉變為產業內分工的過程和結果。從我們對產業融合的定義中可知,產業融合雖然消滅了產業間的分工,但是同時卻擴大了新生成的融合產業內部的分工。
一、農村產業融合的定義
根據文章對產業融合本質的解釋,我們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定義為:農林牧副漁等第一產業的細分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中的細分產業所形成的社會生產的產業間分工在農村實現內部化。具體體現為,第一產業中的農林牧副漁等細分產業分別與第二產業中的細分產業、第三產業中的細分產業,及第二第三產業中的細分產業相融合,最終使得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管理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得以誕生。
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特點
(一)分工必須在“農村”區域化
原產業之間的分工在新的融合產業內進行重組,會改變原有的產業內的市場結構,從而改變利益的分配機制。而如何將產業融合產生的利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是開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農村三產融合必須將分工的內化過程控制在縣、鄉和鎮一級的農村地區,這樣所有參與融合的產業內的生產要素都能圍繞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地——進行組合,使得三產融合既能夠保障分工內部化后的生產效率,又能夠保護農業的基礎地位,還能保證農民的增收。由此看來,農村三產融合的類型要更多地以吸收型為主,即農業將第二和第三產業吸納到農村地區,并圍繞農業的基本生產要素進行產業的融合。
(二)具有共同的技術基礎
原本存在于兩個產業之間的分工要統一在一個產業之內進行協調,其中必須要產生使原本互相不聯系的分工存在聯系的基礎,這就是共同技術基礎在分工內部化過程中的作用。具體到現實當中,一些產業間共同的技術基礎包括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它們使得原本存在與不同層次的分工最終得以在同一層次,即同一產業中展開。
(三)體現技術融合與產品融合
其一,技術融合是產業間分工在農村內部化的初級階段。這體現為原本并無太強關聯的生產和管理技術在共同的技術基礎下實現了分工合作。比如農業生產技術和旅游服務管理技術原本并不相關,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存在,綠色天然的農業生產技術通過互聯網吸引了游客,而旅游管理技術通過互聯網將游客組織起來實現對農業生產技術的體驗和參觀。此時,農業和旅游業還在從事各自的生產和經營,但互聯網已經實現了農業生產技術和旅游服務技術的的分工配合。其二,產品和業務融合是產業間分工在農村內部化的中級階段。比如,農業負責生產產品,旅游業負責銷售產品,就像從鄉村旅游的采摘活動中得到的農產品,雖然是農業生產出來的,但卻是通過旅游服務得到的。此時,雖然農業和旅游業還有各自的經營和業務,但是在產品方面已經不分相互,融為一體了。其三,當產業間所有的分工都內部化為產業內分工,則產業融合最終得以實現。此時,新的業態應運而生,如旅游農業。新的業態中原有產業的分工已經重組,此時,不再存在各自經營的業務,分工形成的新的業務內容既包含有原產業的特色,也具備了新產業的特點。
(四)判斷產業融合的標準是是否內化
這里涉及一個范圍的問題。一方面,兩個不同的產業內部個別企業之間的一體化行為不能視為產業融合,因為此時的分工只是在企業間發生了內部化,兩個產業間的分工因為大部分企業并沒有采取對其他產業的一體化行為而保持穩定,因此個別企業的一體化行為不能視為產業融合。只有兩個原本不同的產業中,份額較大的企業或者大部分企業都發生了相互間的一體化行為,使的產業間的分工出現了內化和重組的現象,才能判定產業融合的發生。另一方面,產業間的分工在農村內化的程度不一,只有內化完全的發生,使得原有產業間的分工消失,新的產業內分工形成,才能判定產業融合的完成,具體體現為新的業態、新的生產和管理技術的誕生。
(五)農村三產融合是農業產業化在產業層面的擴展與升級
農業產業化是以“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形成農業產業內微觀主體(企業或組織)之間分工的內部化,從而形成農業產業化組織。所有類型相近的農業產業化組織通過集聚和集群,進一步將產業化了的組織之間的分工內部化,形成特定的產業。在此基礎上,幾個類型不同的產業再進一步實現產業間分工的內部化,則形成產業融合。當這個過程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村所在區域為發生地區,則形成農村三產融合。由此可見,農村三產融合與農業產業化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于:一方面,從區別上看,農業產業化是產業中個別微觀主體的行為,縱使這些行為有的能夠體現主體間分工的內部化,但是由于這種分工的內部化不是發生在產業之間,而只是發生在產業中的個別企業主體之間,因此個別的或者小規模的農業產業化行為一般上不能視為產業融合的行為。換句話說,農業產業化并不是產業中大多數主體或所占份額很大的主體與其他產業中相應的主體發生分工內部化的行為,而只是產業間的個別企業發生了分工的內部化的行為,個別企業不能代表整個產業,因此不能視為產業融合行為。另一方面,從聯系上看,隨著分工的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最終也有可能發展為農村三產融合,因為農村三產融合是主體間分工內部化的高級形式,因此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與拓展。
參考文獻:
[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及其區域異質性分析[J]. 王麗納,李玉山.? 改革. 2019(12).
[2]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析[J]. 萬舟.?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9(06).
[3]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保定市為例[J]. 李小倩.? 統計與管理.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