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時代是不可復制的“農民工時代”。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時代的熱度詞。一個詞語的熱度,便是時代的體溫,每一個熱詞都有自己的命運軌跡。2010年,“新生代農民工”一次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文件中還強調必須通過高效手段解決數量規模超1億的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袁鵬、陳政、胡紅宇、劉偉輝、顏青、張亨溢等六位學者撰寫了《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形成機理、影響因素及實施路徑研究》(2020年3月由吉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專著。總體來說,本書具有如下特色:
一、重點突出,資料翔實
本書將農民工城市融入下的城市生活場所體系演化機制作為中國城市社會空間體系構建的現實核心問題,構成農民工城鎮化對城市社會空間化研究的中國探索性意義。同時,本書通過對農民工城市融入評價研究,以期能夠為城鎮化引導政策的建立健全提供相應的參照,促進農民工逐步實現深度城市化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當前關于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相關研究大多更為側重以社會群體特征為核心展開研究,而對農民工展開定量研究的尚在少數,本書基于我國當前逆城市化的雙重屬性,把農民工城市化融入看作中間變量,通過分析城市融入差異的影響因素以及與逆城市化的相關性,進而架設起相應的城市生活空間的農民工城市融入指標評價機制,就其融入程度、影響因素分析時將采用Logit模型、Oaxaca-Blinder分解法、分位數回歸等定量方法,這在已有研究文獻中尚不多見。本書采用一般均衡分析與比較分析方法從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大局上研究不同類型城市之間住房保障與農民工城市融入關系的差異性。
二、內容實用、觀點新穎
學術界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現有研究大多是建立在農民工城市融入與城鎮化建設正相關關系的假設上,認為農民工城市融入程度低不利于城鎮化的建設。本書認為農民工城市融入與城鎮化建設的關系在不同城市表現有不同,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合理性的判斷應考慮城市地理空間、規模與職能等要素,農民工在大城市的融入與在小城鎮的融入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有本質區別。與此同時,本書認為,農民工主要集中于居住空間周圍進行消費,且基本遵循距離衰減規律,同時從時間利用特征上看來,還存在以自家為核心的消遣型休閑活動特征,且其往往在職住空間方面有著較大差異。農民工往往社交圈子小,不具備很強的歸屬感,部分省市農民工就業以非正規就業居多,且多在城市周邊地帶進行就業,收入水平處于低收階層,就業空間集中于城市邊緣,職住分離嚴重,且通勤時間長,因此導致與城市居民生活空間有著相對突出的分異化特點。
三、時代特色鮮明,具有可操作性
當前“三農”問題,農民問題是最關鍵的環節。大量農民工在城市中以候鳥式的方式定居,這對其城市生活、工作相當不利,也難以促進農民工后代市民化,長此以往,這對穩提升農民工群體素質、加快文明建設等非常不利。為此,本書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提升農民工素質水平必須采取有效手段,這也是地方政府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最有效的路徑。
四、文筆凝練、語言優美
該書中的許多章節看似篇幅不長,實則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涵蓋了多層面的信息理論,給人以“言貴簡”之感。而且語言優美、生動、活潑,凝練而優美的文筆,將讀者于不知不覺中帶入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審美的廣闊天地。使一書增色不少。
總之,《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形成機理、影響因素及實施路徑研究》一書力求將農民工城市融入下的城市生活場所體系演化機制視為我國城市社會空間體系構建核心關鍵,注重研究內容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是一本優點和特色都很突出的專著。
作者簡介:
楊剛(1969-),男,重慶榮昌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從事企業形象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