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的政黨制度經歷了民國初年的多黨制和國民黨的一黨制。由于缺乏相應的經濟基礎、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多黨制以失敗告終;由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實行一黨專制獨裁,遭到了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一黨制也宣告破產。在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理論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歷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國政黨制度的演變
(一)民國初年多黨制的嘗試及其失敗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成立后,仿效西方國家實行議會政治和多黨制,于是在中國掀起了一次建立政黨的高潮。
有了政黨,就有黨爭。當時的資產階級黨人都能正確認識并接受政黨競爭,且都采取積極和肯定的態度對待多黨競爭。中國社會黨、中華進步黨等小黨也旋即掀起了競選浪潮。當時,以資產階級革命家宋教仁為主要代表的國民黨參加競選,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共獲392席,占議席的45% ,而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三黨議席總數為223席。但是1913年3月宋教仁準備北上組閣時,在上海車站被袁世凱派人暗殺。隨后,袁世凱竟復辟帝制。就這樣,中國第一次實行西方議會民主制和多黨政治的嘗試以失敗而告終。
歷史表明,西方的多黨制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當時中國沒有實行多黨制的經濟基礎、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
(二)一黨制的專制獨裁統治被淘汰
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就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戰線,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但由于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蔣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一黨專制制度,獨攬國家一切權力,推行“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極力排斥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并對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實行排斥、迫害和鎮壓政策。
抗日戰爭爆發后,迫于國內外壓力,國民黨政府表面上允許中國共產黨和其他黨派存在,但仍頑固堅持一黨專政。蔣介石的獨裁統治遭到了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
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一)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共和民主黨派長期團結合作的結果
各民主黨派主要是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它們的政治綱領主要是反帝愛國和要求民主,這同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階段的綱領是基本一致的。中共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等經常同民主黨派人士以及其他民主人士接觸,就國內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商量有關事宜。各民主黨派從成立時起,就在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同共產黨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關系。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國共兩黨舉行了和談,并召開了國民黨、共產黨以及各民主黨派參加的關于抗戰后的和平建國大業的政治協商會議,各民主黨派作為“第三方面”,主要是和共產黨一起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獨裁政策,為爭取和平、民主而共同奮斗。在國民黨反動派悍然撕毀政協決議、發動全面內戰時,各民主黨派和共產黨站在一起,嚴正聲明不承認國民黨的獨裁政策。1948年初,在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并不斷取得勝利的形勢下,各民主黨派同共產黨一道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而斗爭。
新中國成立前夕,各民主黨派紛紛響應中共關于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突破國民黨的層層封鎖,陸續進入解放區。同年9月,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同共產黨一道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與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并擔任要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二)新中國成立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當時,有的民主黨派認為民主革命完成了,沒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可以宣布解散。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及時做工作,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繼續發揮作用,表現出極高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遠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撥亂反正,胡耀邦同志代表黨中央對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作出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新判斷。他說:“在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們一定要同黨外朋友真正建立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慘痛教訓,強調中國的政局要穩定,首先要穩定多黨合作這個格局,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做報告中談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支持民主黨派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求更好履行職能。”
參考文獻:
[1] 《對“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幾點認識》,孫起孟,《人民日報》1982年10月4日.
作者簡介:
胡建學(1994-),男,山東東營人,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