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蘭
摘要: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且療效慢、治愈率低、容易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危害。為回顧近年來蒙醫藥治療本病的實驗和臨床研究成果,進一步總結探討了蒙醫藥在治療病毒性肝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蒙醫藥;肝炎;病因病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肝炎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且療效慢、治愈率低、容易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給患者及社社帶來了巨大損失。傳統蒙醫并無“病毒性肝炎”這病名,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和發病因素的不同把肝病分為肝熱癥、肝腫大癥、肝擴張癥、肝“寶日病”等。隨著蒙醫藥對本病的認識和探索,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報告如下。
一、蒙醫對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機的認識
張世來認為乙型肝炎在蒙醫學中屬于溫邪犯肝、肝部受損、肝熱病范疇。布仁達來等認為病毒性肝炎為“疫毒竄于脈道”或“黃疸疫”,是由疫毒感染引起,病機上認為病毒入侵后,降于肝、膽,釋放毒素,引起疫血熱,進而損害肝組織,肝臟分泌清濁功能受損。鋼巴特爾等認為乙型肝炎屬于傳統蒙醫的“肝熱癥”、“肝腫大”的范疇。認為本病系由于赫依、希拉、巴達干相對平衡失調而希拉偏盛客于肝,與血相搏并兼夾粘邪所致。百萬福等認為該病應歸屬到蒙醫“寶日病”范疇,為“郝日寶日病”,“瑪哈木德失衡相搏一即郝日”,是引起本病的誘發因素,與惡血混合即成為引起寶日病的主要原因。布仁巴圖等則根據病因、臨訂癥狀和體征將病毒性肝炎歸屬到蒙醫肝擴張癥、肝腫大癥范圍。
二、實驗研究
由于人類肝炎病毒的宿主范圍狹窄,有明顯的嗜肝性,而且體外培養困難,很多實驗室不具備用肝炎病毒制備動物模型的條件和技術。目前很多實驗室用化學肝毒劑建立病毒性肝炎某個病變階段的肝損傷動物模型,間接評價治療藥物的作用。例如CCl4引起的肝損傷模型是經典模型之一,能準確反應肝細胞功能、代謝及形態學變化,重復性好。D-GlaN、COA-n形成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型是研究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及有效治療藥物理想的實驗動物模型。TAA、DMN等所致的肝纖維化大鼠模型病變類似于人類肝纖維化病變等。近年來,不少蒙醫學者在蒙藥防治肝損傷的藥理研究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并取得一定的進展。那生桑等報道蒙藥阿如-15湯對CCl4誘發的急性中毒肝損害期沒有作用,而對中毒后肝細胞修復期出現作用,且對模擬慢性肝損害其保護作用更顯著。巴根那、白梅榮等報道肝樂康膠囊大劑量組能顯著降低大鼠ALT、AST、脯氨酸肽酶、血清透明質酸的水平,減輕肝臟火癥及纖維化程度,肝組織膠原面積明顯減少。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抗炎、抑制肝臟星狀細胞的活化和增殖有關。還有報道肝樂康膠囊對D-GlaN和TAA不同肝損傷模型均有顯著的保肝降酶作用。而且蒙藥肝樂康膠囊劑對HepG2.2.15細胞毒性低,對細胞分泌HBsAg、HbeAg和對細胞內HBV DNA拷貝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的HBV DNA,誘導感染HBV的HepG2.2.15細胞凋亡而發揮抗病毒活性。巴根那等研究報道地格達-4味湯可降低D-GlaN、TAA所致肝損傷小鼠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對肝組織損傷壞死、變性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趙啟鵬等研究發現地格達-4能顯著降低CCL4所致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及肝臟指數(P<0.05),降低TBIL、ALP、GGT含量;升高肝組織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CAT、GSH-PX、T-AOC活性;減輕肝組織變性、壞死等病理改變。娜日蘇等動態觀察蒙藥清肝二十味丸對不同病變階段慢性肝損傷小鼠的保肝作用,結果顯示清肝二十七味丸對輕、中程度的慢性肝損傷有更好的保肝作用。
三、臨床研究
(一)辯證施治
張世來按蒙醫理論和患者體征將乙型肝炎分為“赫依”型,“希拉盛”型,“巴達干盛”型3種,從蒙藥傳統驗方中篩選出古日古木-13味、給旺-13、伊赫哈等7種蒙藥,進行辯證施治乙型肝炎患者48例,總有效率93.8%百萬福等將通過病原學確診的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癥狀、體征分級量化標準分層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用以蒙成藥德都古日古木-7味散和沙棘-10味散為主辨證加用健胃消食、退黃等方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9例,并與對照組35例進行對比觀察。結果治療組在主要癥狀、體征及疾病總體療效等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在改善肝功能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劉二翠等采用蒙藥古日古木-16、給旺-9、色日西、哈拉古德巴治療慢性肝炎,并注意飲食、起居調整,經觀察80例,總有效率為91.25%。于明水等應用“額力根塔拉哈”方劑治療乙型肝炎69例,總有效率為92.8%。哈森高娃等用清肝二十味丸治療乙型肝炎48例,總有效率91.66%。
(二)辨病治療
布仁達來等對110例急、慢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服用肝炎湯、退黃散、牛黃九味散等蒙藥配合蒙醫傳統導瀉法聯合治療。結果急性肝炎在4周內各項癥狀有效率達90%-100%,4周時ALT水平明顯下降。慢性肝炎在6周內各項癥狀的有效率達86%以上,6周時的ALT水平降至(45.6±28.6)μ/L,較治療前明顯下降。110列中未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奇大寶等用自擬方“明月肝泰丸”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例。其中慢性遷延性肝炎30例,慢性活動性肝炎66例。結果總有效率為91.7%.宿敏等蒙藥解毒湯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8例,其中慢性遷延性肝炎20例,慢性活動性肝炎48例。結果總有效率占95.6%.巴·納日斯等選用舒肝靈膠囊觀察治療160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103例,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57例;結果顯效118例(73.75%)有效28例(17.50%)無效14例(8.75%)。
綜上所述,蒙醫藥治療肝炎無論是實驗還是臨床研究,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顯示了蒙醫藥的治療肝炎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進一步顯示出辨證論治的合理性。這些蒙藥的保肝機制尚不明確,目前的報道多認為與其保肝、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有關。基于肝損傷發生、發展機制的復雜性,蒙藥多成分、多層次和多靶點的特點在治療肝炎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蒙藥成分復雜,進一步探索蒙藥治療病毒性肝損傷的作用機制,進行有效驗方的篩選、并對復方蒙藥進行藥效學分析研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