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我們九龍坡歷史厚重、山水相依,發展文化和旅游的條件得天獨厚。總體看,文化旅游體系尚需健全完善,資源挖掘推廣還不足,規?;?、品牌化有待提升。因此,我們應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圍繞“三高九龍坡,三宜山水城”總愿景,弘揚“九心歸一、龍行天下”人文精神,落實“文化活區”任務,唱響“江山多嬌城、龍鳳呈祥地”,扮靚 “九只金鳳凰”,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五群”建設為抓手,給力賦能九龍坡文化軟實力,奮力開啟都市文化旅游強區新征程。
關鍵詞:文旅融合;品牌建設;優化服務
一、統籌規劃,推動文旅設施地標群建設
堅持大融合、大手筆、高標準謀劃,推進文旅設施地標群建設,構筑九龍人文精神棲息地,為一域爭光、為全局添彩。聚沙成塔,健全公共文旅設施。用好重慶動物園、文圖博“三館”等現有文旅設施,推動重慶音樂廳等項目落地,新建改擴建部分鎮街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自助圖書館,探索非國有圖書館和文化館建設模式。統一規劃設計多語種旅游標識。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街區。提升黃桷坪藝術街等文化品位,策劃打造走馬觀花古鎮、石橋鋪世界電子體育等特色街區。匠心獨運,塑造城市文旅地標。建成五洲世紀文創中心,集合西西弗等網紅書店優勢,形成主城“最美書店聚落”。策劃“地心九龍”項目,以黃桷坪承辦第十三屆全國美術展覽雕塑分展區為契機,把雕塑文化融入九龍半島規劃,將長江人文藝術半島打造成雕塑之城。
二、融合發展,提升文旅產業集聚群建設
出臺《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打造全域旅游升級版為依托,不斷豐富文旅產品供給、優化文旅產業結構,提升文旅產業集聚群建設。精雕細琢,打造都市旅游線。串聯鐘書閣、涂鴉街、交通茶館等景點,打造都市網紅旅游線;串聯成渝鐵路沿線建川博物館、龍鳳寺、銅罐驛天主教堂等,策劃改建 城際鐵路文化漫游線;以銅罐驛田園綜合體、走馬觀花度假區等為載體,創建鄉村文化樂園、特色文旅小鎮,策劃都市休閑旅游線。做優做強,打造影視動漫園。支持高新區廣播影視文創園、巴國城、京渝國際文創園等園區(基地)做優做強,積極引進智崴飛行劇院、“智慧廣電”數字文化、西部電影小鎮等項目落戶,加快VR、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業發展。聚合創新,打造文化藝術區。布局文化藝術企業總部、重慶國際音樂小鎮,整合天籟教育、春聲藝教等藝術培訓資源,支持城上音樂劇中心、space俱樂部等演藝品牌 集聚發展,形成美術音樂等藝術產業集聚區。珠聯璧合,打造溫泉康養谷。整合溫泉資源,關聯醫療康養、體育運動等產業,打造重慶西部溫泉康養谷。
三、多措并舉,深化特色文旅品牌群建設
通過挖掘整理文化資源,創新宣傳營銷模式,激活文化基因,豐富“九心歸一”精神內涵、凝結“龍行天下”實踐精髓,講好九龍坡故事,深化特色文旅品牌群建設。萃取民間文化,做優非遺品牌。用活九龍楹聯、走馬故事等國家級非遺品牌,提升白市驛川劇、含谷火龍等市級特色品牌內涵。深化金鳳龍舟、華巖荷花展等區級特色品牌項目,推進“一地一品、一景一品”建設。強化交流合作,做靚節會品牌。辦好走馬觀花旅游文化節、黃桷坪新年藝術節、舒曼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等文化旅游節會。挖掘本土特色,做強文藝精品。做實做大文藝創作扶持基金,發揮吳文、梁芒等一批領軍人物作用,創作一批精品力作。
四、傳承創新,推進泛主題博物館群建設
立足資源稟賦,策劃啟動“百館工程”建設,推動泛主題博物館群建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留住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圍繞區域資源,培育科學與藝術博物館、重慶民防博物館、華巖佛教博物館等特色主題博物館,力爭重慶大轟炸紀念館落戶。圍繞歷史脈絡,策劃九龍坡史志館,升級九龍坡規劃展覽館,推動建設白市驛展覽館。圍繞發展沿革,以學校、醫院、企業發展歷程為展陳內容,建設行業主題陳列館。圍繞本地名人,根據周貢植、黃復生等歷史人物軼事,策劃九龍坡區名人紀念館;依托劉傳健、李云迪、羅中立等名人優秀事跡,策劃名人事跡展覽館。圍繞鄉村振興,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村史館、鄉情陳列館。圍繞研學旅行,依托周君記火鍋工業園等市級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打造教育體驗館。
五、優化服務,實施文旅志愿服務群建設
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實施文旅志愿服務群建設。整合九龍文義志愿隊和文明旅游志愿隊,組織文明旅游、文藝、喜閱、文博、非遺、文化企業等10余支志愿分隊,廣泛開展旅游服務、藝術普及、展覽展示、產業服務等志愿活動,走專業化服務道路,塑造文化旅游志愿服務品牌。
“五群”建設是一種發展構想和工作抓手,下一步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區戰略部署,融合發展、給力賦能、聚力前行,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作者簡介:
鄧蕾(1989.01-)女,漢族,九龍坡區圖書館,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