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
中國考古學自誕生之日迄今,已取得眾多舉世矚目的發現成果,各地的文化譜系和時空框架業已初步建立,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體系。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該體系尚未完全成熟,與國際考古學界的兼容性不強。步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中國考古學面臨著如何發展與完善的問題。本文將以目前中國考古學存在的不足為基點,從考古學理論、技術與實踐三個方面切入,以求對癥下藥,找到一條合適的發展之路。
一、 理論:考古學先導
(一)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的認識來源于經驗,研究對象為具體的事件與現象,而反對抽象與普遍概念 最常用的方法為歸納法 。由于歸納法是發掘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主觀意識對考古材料進行觀察判斷所以會使其缺乏客觀性。其常用方法為演繹推理,即對事件的原因提出假設或以問題為導向,然后通過實驗驗證。
在舊石器考古中很多人認為錘擊法和碰砧法是最為基本的兩種制作石器的方法,二者所打制出來的石器形態差別較大,但是對于其具體特征的認識存在爭議。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莉等人進行了模擬打制石器的科學實驗,對巖石性質、標本分類、材料來源等變量進行嚴格控制,最后通過比較得出錘擊法和碰砧法產生的石片雖存在差異但沒有傳統觀點所說的那樣大以及不同打片方法作用于同一種原料可以得到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石片的結論.而且,以往對于石器的功能是通過類型學進行靜態的整體觀察對其分類而確定的。進而對賈蘭坡先生華北兩大舊石器傳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隨學科的發展與成熟,我們應該從以遺址形成過程、復原過程、埋藏環境等多方面對石器大小進行綜合考量,即其是人類受制于自然環境的一種產物或者表現,不一定是文化傳統或者人為因素作用的結果。
(二)一般性研究與特殊性研究
一般性研究常見于自然科學領域,意在探究重復發生現象背后的潛因和規律,重在解釋,是高度抽象與概括的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采用涵蓋法則。從水果堅果為主到因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發展,谷物乳制品在食譜中所占比率不斷加大,而人類的生理進化速率并未能跟上這一飲食突變,故有人認為當今健康問題與其相關,節約基因型假說應運而生,據此有人認為我們在生理上仍然是采集狩獵者,應采取與其相適的飲食結構,攝入大量肉類與脂肪。由此可見,考古學可以切入對當代營養學和健康問題的討論中,并提供可以參考的解決方法。
在目前作為歷史學的考古學,應當研究獨特現象,如龍山文化中的黑陶文化、中國各地區農業起源等問題,但同時,也要以問題為導向,利用演繹法對其現象潛因的假設進行驗證,解釋人類行為與文化形成發展過程,并從社會背景中提取重復發生的變量來構建通則。
(三)他山之石:新考古學
新考古學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興起,逐漸取代了文化歷史考古學,其使考古學受益匪淺。特里格布魯斯對新考古學要旨進行過簡單歸納。盡管其有些觀點偏激狹隘,當并不妨礙我們取其精華。
(1)文化生態學。即研究社會文化與其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將文化變遷視為人地關系制約下的適應過程。對于農業起源問題的研究,陳淳先生認為,“應該擺脫一味尋找最早栽培谷物和確定最早時間和地點的陳舊模式,從史前文化適應和環境互動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經濟形態在長時段中的演變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農業起源的原因和歷程”
(2)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我們不僅要看到自然環境、生產技術、生產關系等變量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限制或推動,也要看到人類的主動創造性和意識形態對于社會進化的作用。現在國內學者對于壁畫墓的研究也將研究重心從其藝術表現形式轉向時人的思想意識,以求更加了解當時的社會面貌。
(3)系統論方法。即一種動態的考古學研究方法,將研究對象看做可供分析的不同子單元組成。其中某個部分或因子的變化會引發整個系統的變遷。我們在田野工作中,不僅應該將遺址與自然環境聯系起來,也應該將遺址內部遺跡遺物所反映的古代社會和文化看做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部分,人口密度、聚落形態、。糧食生產、生產技術和宗教信仰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協調以使社會正常運轉。
(四)整體觀
考古學是一門交叉性的綜合學科,其涉及民族學、人類學、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農業等多個領域,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協調整合的學科。在考古學領域,我們應該采用整體觀來進行考古學研究,即要堅持考古學的主體地位,考古學家和各相關學科專家相互協調配合,以在共同研究目標和理論導向下,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通過出各種物質遺存對古代社會的生計、政體、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宗教藝術、人地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解讀,以做到透物見人重建古史。
二、考古學方法與技術
科技為考古工作提供獲得和研究資料的方法與技術。長久以來,考古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便是鑒定年代,確立文化譜系脈絡。考古學誕生之初,利用地層學和類型學對出土材料分期斷代,以確定相對年代,后來隨著科技發展,樹輪斷代法、放射性碳測年、裂變徑跡法、古地磁、熱釋光、光釋光等絕對年代的測年方法相繼誕生。
三、人才:考古學實踐主體
考古學最為重要的是考古實踐。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其主體即為人。因而對于考古來說,要想走向求真之路,僅有理論革新和技術創新還不夠,還需要全面發展的優秀考古工作者。
對于高校來說,不僅要授予學生基本的田野知識與技術以及與考古學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原理,如科學理論、古建筑學、博物館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等,還要培養他們的學科思維、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能力。
四、結語
考古學研究可被分為理論、技術與實踐三個方面,三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其中最難改變的便是理論的發展。技術與方法沒有階級性,超越一切民族界限和社會形態,因而我們更容易接受新的技術并樂于將其運用于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