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天柳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2000)
早在1933年國外學者Chattopadhyay便已提出兇險型前置胎盤的概念,即存在剖宮產史的孕婦,在本次妊娠中出現前置胎盤癥狀,且胎盤附著的位置在原子宮瘢痕部位。兇險型前置胎盤患者患胎盤植入的幾率在50%以上[1-2]。本次研究,對46例患者行子宮動脈栓塞術,168例患者行腹主動脈球囊治療,旨在探究子宮動脈栓塞術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兇險型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共214例,46例患者予以子宮動脈栓塞治療(栓塞術組),168例患者予以腹主動脈球囊治療(非栓塞術組)。栓塞術組中患者的年齡為25~43歲,平均(31.62±1.48)歲;孕周為28~38周,平均(34.12±1.23)周;孕次為2~6次,平均(3.12±1.35)次;剖宮產為1~3次,平均(1.03±0.62)次。非栓塞術組中患者的年齡為25~43歲,平均(31.68±1.52)歲;孕周為28~38周,平均(34.34±1.42)周;孕次為2~6次,平均(3.26±1.38)次;剖宮產為1~3次,平均(1.12±0.68)次。兩組一般資料數據對比(P>0.05),有可比性。
46例患者予以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在介入室中進行剖宮產術,術前進行股動脈預置管,再行剖宮產操作。術中在子宮下段做切口,最大限度避開其胎盤、胎盤打洞,以最快的速度娩出胎兒,充分利用鉗夾對胎盤邊緣進行有效處理,同時將紗布填塞在患者的子宮下段,完成壓迫止血。聯合胎盤植入深度、植入范圍對出血管進行適當的填塞處理,處理時間越短越好,一般規定在1h內完成。填塞止血完成后妥善處理胎盤,對殘留部分進行縫扎止血,必要時可將子宮切除,保證手術療效及安全性。
168例患者予以腹主動脈球囊治療,在行常規剖宮產的過程中,通過常規流程快速娩出胎兒,對胎盤進行有效處理,聯合術中情況,對子宮進行按摩,適當地予以宮縮劑治療,對胎盤剝離面進行有效的縫扎止血處理等,必要時可將子宮切除,保證手術療效及安全性。
比較兩組失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新生兒min的Apgar評分。
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分析,采用t或χ2進行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栓塞術組的失血量顯著少于非栓塞術組(P<0.05),其住院時間與非栓塞術組差別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失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失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n 失血量(ml) 住院時間(d)栓塞術組 46 1035.21±523.16 7.21±1.12非栓塞術組 168 2685.43±1423.12 7.56±2.56 t 7.712 0.902 P 0.000 0.367
栓塞術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優于非栓塞術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栓塞術組的新生兒1min的Apgar評分顯著優于非栓塞術組(P<0.05),見表3。

表3 兩種新生兒1min的Apgar評分對比[n(%)]
兇險型前置胎盤患者容易因蛻膜發育不良、過渡滋養細胞的侵襲等多種因素導致胎盤植入發生,嚴重危害母嬰健康。相關資料顯示,多孕、多產、既往剖宮產史均可導致兇險型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其中剖宮產史可作為前置胎盤伴植入的主要危險因素[3]。據統計,有剖宮產史的孕婦患前置胎盤伴植入的幾率是無剖宮史孕婦的35倍[4]。其原因主要在于孕婦在接受剖宮產的過程中,子宮內膜嚴重受損,且瘢痕愈合不佳,導致瘢痕處子宮內膜存在缺陷,增加了絨毛、胎盤侵入肌層、漿膜層的幾率,從而造成前置胎盤伴植入。
目前,我國剖宮產率逐年上升,兇險型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的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個別孕婦會因胎盤剝離難度較大,增大血竇出血,嚴重危及母嬰安全。子宮動脈栓塞術及腹主動脈球囊治療是剖宮產術中常用的兩種止血方法,均可獲得良好的止血效果[5]。本研究表明,栓塞術組的失血量顯著少于非栓塞術組,其住院時間與非栓塞術組差別不大(P>0.05);栓塞術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新生兒1min的Apgar評分均顯著優于非栓塞術組(P<0.05)。提示,子宮動脈栓塞術可廣泛應用于產科手術治療中,既可減少術中失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又可降低子宮切除率,減少產后出血、產褥感染及DIC發生率,顯著改善新生兒1min的Apgar評分,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子宮動脈栓塞術可有效改善兇險型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術中情況,減少出血量,提高手術安全性,可加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