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日 鄒廣華 龔建齊 盛國強 徐紅霞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耳鼻喉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分泌性中耳炎為臨床領域中一類發病率較高的耳鼻喉科病癥,臨床特征主要為傳導性耳聾,或鼓室積液,為一類非化膿性中耳炎,主要致病因為咽鼓管阻塞,以聽力下降為主要臨床表現,此病癥易反復及難痊愈。于臨床診治過程中行西藥診治雖具備相應成效,但長期行此療法診治會對人體產生相應毒副作用。中醫領域認為分泌性耳炎為風邪侵襲導致,應以通竅開閉為主行診治。因此,本文將分泌性中耳炎中西醫聯合診治作為本研究內容,詳細如下。
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行分泌性中耳炎病患中選取72例病患為本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男性病患20(35耳)例,女性病患16(28耳)例,共計36(63耳)例,年齡介于12~70歲間,病程1d~2年;對照組男性病患19(32耳)例,女性病患17(30耳)例,共計36(62耳)例,年齡介于13~71歲間,病程1d~2年,兩組病患一般資料機經專業比對后無差異,可比。
兩組病患均行傳統西藥診治,詳細如下:鼓膜行穿刺將積液排出,并于中耳腔內注入20mg曲安奈德,行羅紅霉素口服,2次/d,150mg/次,輔以強的松10mg,單次劑量為10mg,3次/d。觀察組于此基礎上輔以自調中藥診治,處方以18g白術及12g地龍等藥材為主制為中藥處方,將處方中藥材兌500ml水行煎服,取200ml中藥汁,早晚各服用1次,7d為1療程,此診治行2療程。14d后對兩組病患診治成效予以評定。
臨床診治成效可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三等級,顯效即為鼓室內無積液,聽力正常,鼓膜顏色正常等,經導聲抗阻檢測呈現A型曲線;有效為鼓室內積液顯著縮減,聽力同診治前相較而言有所恢復,鼓膜顏色改善等,經導聲抗阻檢測呈現B型曲線;無效為鼓室內積液并無減少現象,甚至積液增多,聽力無改善,鼓膜顏色無變化等,經導聲抗阻檢測同診治前相較而言無顯著差異。
借助SPSS20.0軟件行數據處理,組間計數資料以X2值檢驗,等級數據以秩和檢驗,P<0.05具備統計學差異。
經數據對比分析,觀察組臨床診治成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具備顯著統計學差異,見表。

表 兩組病患臨床診治成效對比[n(%)]
耳內存有堵塞感及聽力下降等癥狀均為分泌性中耳炎病患常見臨床癥狀,此病癥歸于耳鼻喉科病癥[1]。此病癥發病群體無顯著年齡差異,兒童、成人均可發病。因此病癥發作后,并未具備明顯耳痛癥狀,患兒通常主訴模糊,至醫院行診治時大部分患兒聽力已受嚴重影響[2]。據研究表明,此病癥發病機制同神經性炎癥及中耳負壓等具備密切聯系。也存在部分學者認為此病癥同感染、機體變態反應間聯系較為密切,經病毒感染后,機體應變原敏感性升高,引發機體產生變態反應,誘發此病癥。學齡前兒童為此病癥多發群體,病情輕者伴隨病癥典型癥狀,病情嚴重者將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對患兒語言發育形成嚴重阻礙。據研究調查顯示,我國學齡前兒童中曾有90%左右均患有此病癥,6個月~4歲間為多發群體,部分兒童于患病后,病情自行減弱、消退,而大部分患兒需行臨床診治。此病癥通過耳科檢測可發現鼓膜為橘黃色,或為琥珀色,鼓膜活動度顯著降低。
臨床診治中多以鼓膜穿刺抽液及抗生素抗感染行診治,此類診治方案雖具備相應診治成效,若人體長期服用可導致較大毒副作用,若鼓膜內長期置管,則會誘發化膿性中耳炎等病癥。所以,制定一套更為科學有效的診治方式尤為重要。中醫領域中認為此病癥為耳閉及耳脹范圍內,多為風邪侵入所致,導致經絡流通不暢,因此于診治中應以通竅開閉為主,國內眾多學者經研究后,發現可將中西醫聯合應用至此病癥診療中,可具有良好診治成效。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將活血化瘀類中藥材應用至病癥診治中除可對病變組織血液循環予以改善外,也可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提高吞噬細胞活力,且此診療方式也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經研究表明,雖中醫診治方式可起到較好診治方式,但需同西醫診治方式相聯合方可達實現標本兼治目標。此病癥經西醫診治可快速開放咽鼓管,恢復中耳通氣功能,抗生素類等藥物使用可將局部水腫現象迅速改善,因此將二者聯合可實現最佳診治成效。
經數據對比分析,觀察組臨床診治成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P<0.05,具備顯著統計學差異。將中西醫聯合診治方式應用至分泌性中耳炎臨床診治中具備良好診治成效,且同傳統診治方式相比人體毒副反應更小,具備相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