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明
(夾江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四川 樂山 614100)
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出血是常見的并發癥,這與子宮下段纖維組織菲薄、收縮能力較差、開放的血竇不易閉合等有關,特別是一些高危產婦,如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盤、疤痕子宮等,出血量大者威脅患者生命。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止血的方法較多,有常規宮腔填塞紗條止血、子宮動脈結扎術止血以及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止血等方法,效果不一[1]。本研究進一步對比子宮動脈結扎術和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止血的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產科行剖宮產術發生術中出血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30.1±5.4)歲,孕周36~41周,平均(38.1±1.3)周;對照組50例,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29.7±5.8)歲,孕周37~42周,平均(38.8±1.2)周;所有患者均在剖宮產術發生子宮下段收縮乏力性出血,孕次1~3次,產次1~2次;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孕次及產次等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子宮動脈結扎術,從腹腔取出子宮,于子宮切口的稍下方尋找宮峽部兩側跳動的子宮動脈,在子宮動脈內側2c m 處行前后貫穿縫合,再找到子宮動靜脈最外側闊韌帶無血管區,由后向前穿過結扎,為了確保效果可在其下1c m 處再結扎1次,術中常規使用強有力的宮縮劑[2]。觀察組采用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從腹腔取出子宮,用止血帶纏繞雙側骨盆漏斗韌帶及子宮動脈,在子宮下段后方扎緊,暫時阻斷子宮血流;雙手壓迫子宮下段前后壁,下推膀胱,顯露子宮下段,在子宮下段切口下2~3cm處開始縫合,先從左側切口下緣3cm及左邊緣內側2cm的雙倒闊韌帶無血管區進針,從前壁到后壁貫穿縫合,同樣在右側縫合1次,于子宮頸前方結扎,避免結扎過緊可放置血管鉗再結扎,利于惡露的排出,完畢后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若仍有出血,再用此法結扎1次,術中常規使用強有力的宮縮劑,縫合子宮,結束手術[3]。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產后24h出血量、術中止血率;觀察術后有無術后腹痛、產褥期感染、腸梗阻、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止血效果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產后24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中止血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止血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止血效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產后24h出血量(ml)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中止血率(%)觀察組 50 47.6±8.5* 345.2±92.3* 513.8±82.6* 49(98.00)*對照組 50 54.8±10.9 423.5±112.6 598.7±102.9 44(88.00)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見表2。觀察組術后腹痛、產褥期感染、腸梗阻、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剖宮產術中子宮下段產后出血是引發術中出血的常見部位,與胎兒娩出后子宮收縮乏力有關。其發病多與產婦合并妊高癥、妊娠性糖尿病、瘢痕子宮、前置胎盤等有關,這些高危因素通常使用縮宮藥物止血效果不佳,需要通過手術止血。
子宮動脈結扎術能夠直接截斷子宮血流,作用迅速,止血效果較好,且縫合位置較高,不易出現輸卵管損傷,也無需打開膀胱返折腹膜。但是該術式對術者的要求較高,存在較高的結扎失敗率,導致整體止血效果有限。這需要術者具備扎實的盆腔解剖基礎,特別對于存在盆腔粘連的患者,使得解剖結構不易分清,導致結扎失敗或引起副損傷。
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通過橫形環扎壓迫縫合子宮下段前后壁達到止血目的,其操作簡單,無需高超手術技巧,只需使用大圓針全層貫穿縫合即可,術者容易掌握,且手術時間短,止血速度快,止血效果佳,極少發生解剖結構辨別不清的狀況[4]。因此,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的止血效果更佳,有利于快速止血,增加止血率,降低出血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中止血使用子宮下段橫形環狀壓迫縫合術效果更佳,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