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謙 曾自三(通訊作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 廣西 南寧 530000)
主動脈夾層是常見臨床的血管危急重癥之一,這是由于主動脈受自身或外界各種因素影響下導致血管壁纖維層發生病變或內膜出現破裂形成撕裂口,由此,血流從撕裂口進入中膜,從而形成假腔[1]。臨床上患者常表現為胸背部或腹部疼痛。主動脈夾層患者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因此準確有效的評估患者病情尤為重要[2]。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主動脈夾層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由于其檢查時間長,且有一定的創傷性和侵襲性,因此,DSA通常不作為臨床主動脈夾層首選[3]。隨著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在臨床實踐中越來越成熟廣泛,具有簡單、快速、無創、可重復性等優點[4]。本研究分析了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對主動脈夾層診斷的價值,現將結果整理匯報如下。
隨機選取2014年3月-2018年8月期間在我院疑似主動脈夾層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19例,年齡34~62歲,平均年齡50.86±6.74。納入標準:①患者有主動脈夾層體征和癥狀,主動脈夾層由DSA證實;②既往未接受過治療者;③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A和DSA檢查;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給予了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②對造影劑過敏者。患者均出現一過性或持續性的突發胸背痛或腹痛,其中伴有高血壓27例,2型糖尿病15例,動脈粥樣硬化8例。
DSA檢查方法:使用Siemens Artis Zee Ceiling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進行DSA,通過Seldinger技術插入股動脈,并將導管延伸至升主動脈。血管造影后,觀察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和主要分支。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對比劑歐乃派克30~40ml,對比劑注射速度為15ml/s,壓力設定為600PSI,檢查時攝取前后位、斜位30度像,并可根據實際情況可加拍側位像。使用Siemens MMWP47244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
MSCTA檢查方法:采用西門子雙源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進行MSCTA檢查。將患者置于仰臥位,掃描范圍為胸廓入口至恥骨聯合平面,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00kV,管電流200mAs,層厚0.75mm,層間距0.5mm,對比劑采用高壓注射器進行注射,注射速度為5ml/s,劑量為90ml。收集圖像后將其發送至西門子MMWP47244后處理工作站進行處理,使用多平面重組(MPR)、曲面重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技術(VR)等技術在原始圖像上進行圖像重建。
MSCTA 可見低密度內膜片與主動脈壁相連,這是診斷主動脈夾層最典型的征象之一,增強后,主動脈內可見真假兩腔的“雙腔主動脈”征象,當病變累及主動脈弓時可見 “三明治”樣特征,有時可以在主動脈壁中看到鈣化斑塊遷移及壁血栓形成的間接征象[5]
以DSA診斷為金標準,計算多層螺旋CT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真假腔數量、主動脈破裂數量、主動脈第一破口位置(距左鎖骨下動脈的距離)以及主動脈夾層的累及程度。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4例疑似主動脈夾層患者,52例MSCTA陽性,2例血管內血腫,DSA檢查陽性者52例,以DSA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多層螺旋CT診斷靈敏度、特異度為100%(52/52)、100.0% (2/2),見表1。

表1 多層螺旋CT與DSA診斷結果(n)
如表2所示,在兩次檢查中,真假腔數,主動脈破裂數和主動脈第一破口位置統計學無顯著差異

表2 兩種檢查方式之間的主動脈夾層成像指標的比較
兩種檢查方式的主動脈夾層的累及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式的主動脈夾層的累及程度比較[n(%)]
MSCTA檢查顯示夾層假腔內有血栓者12例( 23.07%),DSA無法顯示夾層血栓情況。

圖1 CTA可見胸主動脈雙腔主動脈

圖2 CTA可見夾層累及左側髂總動

圖3 CTA VR圖像清楚可見夾層真假腔

圖4 DSA兩腔之間見線狀分隔透亮影
主動脈夾層是血管疾病中十分危重的疾病之一,無論是外科手術還是介入治療,準確的了解患者的主動脈破口數量、主動脈第一破口位置、真假腔情況、累及血管、夾層血栓等情況十分重要,這就需要準確的影像學檢查技術。MRA、MSCTA、DSA等是臨床診斷主動脈夾層的主要檢查方式,其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操作時間長,并且會受到血流的影響[6-8]。DSA屬于X線成像系統,通常用于腫瘤或主要血管檢查中,盡管 DSA診斷的準確率較高,但它是一種侵入性檢查,存在諸多的應用限制,且僅對血管內部情況進行顯示[9-11],而MSCTA具有掃描速度快,高空間分辨率,實際上已成為診斷主動脈夾層的主要檢測方式[12]。但因部分影像科醫生對急性主動脈綜合征認識不足,MSCTA診斷結果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誤診和漏診,并非MSCTA技術不能區分。
本研究結果表明,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主動脈夾層以DSA檢查為“金標準”其靈敏度可達100%,它具有快速、簡單、無創檢查的優點,可作為主動脈夾層臨床篩查的首選,滿足臨床快速診斷危急重癥的需求。此外,真假腔的數量、主動脈破裂的數量、主動脈第一破口位置、以及血管受累的范圍兩者檢查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種檢查方式有很好的一致性。隨著多層螺旋CT的后處理技術得到長遠的發展。MPR可以測量主動脈夾層破口的上下徑、破口距左鎖骨下動脈的距離等;而CPR可觀察血管腔內和腔外的情況。MIP以及VR圖像不僅可以模擬出如DSA的血管造影圖像,還可任意角度旋轉,從多方位觀察夾層病灶,非常清楚地顯示出夾層與重要血管分支的空間關系,是后處理技術中應用較多的兩種方式[13]。MSCTA的每一種后處理重建方式各有優勢,通過各種后處理方式綜合分析,可多方向、多角度的評估患者的病情,進而作出更加準確、更加全面的診斷。
綜合以上分析, MSCTA在診斷主動脈夾層相對DSA檢查具有簡便快速無創等優勢,同時在觀察破口位置和范圍、真假腔情況和累及血管方面,也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可作為主動脈夾層臨床篩查的首選的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