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結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上海 200090)
在婦產科常見的手術中,子宮全切除術屬于其中一種,據相關數據統計,每年需要執行該項手術治療的患者至少有100萬[1]。隨著臨床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微創手術由于具有創傷小、術后康復效果好等優勢,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以此為背景,為了進一步提升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效果,我院對實施手術治療患者配合護理干預,確定護理干預價值,并在如下報告中呈現具體研究內容與最終確定結論。
于2017年1月開展研究,直至2018年6月結束,期間選擇行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患者39例作為研究組,以及傳統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患者40例作為參照組。兩組年齡資料比較結果為P>0.05,可進行討論對比。研究組最大年齡58歲,最小年齡31歲,平均年齡(42.16±1.84)歲。參照組最大年齡57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42.01±2.63)歲。
1.2.1 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行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調整患者體位至膀胱截石位,墊高患者頭部,將一長度為1.2厘米的弧形切口作于患者肚臍上方,將TriPort單孔腹腔鏡裝置置入患者腹腔,建立12mmHg的二氧化碳氣腹,探查腹腔情況,處理附件,切除相連韌帶,借助腹腔鏡視角切斷子宮周圍韌帶游離取出。
對照組行傳統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膀胱結石位、全麻,臍孔10mm穿刺器,左反麥氏點和右麥氏點,左臍旁4cm處3個5mm穿刺器,其余操作與研究組相同。
1.2.2 護理方法 (1)術前。對患者手術適應癥、禁忌癥進行評估,清楚地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兩種手術方式的特點、優勢等,確認其同意知曉,采取相應的手術治療;安撫患者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對患者個人體質、病癥情況等進行評估,確定患者適合手術方案;術前做好消毒工作[2]。(2)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需要立即上報給醫生;做好抗感染、補液、止血護理措施;對患者的疼痛情況做好評估,依據患者疼痛程度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比如:口服止痛藥、使用止痛泵等[3];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與性狀。
觀察術后各項,包括:體溫、腹腔引流量、排氣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鎮痛情況、護理滿意度評分、住院時間。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除鎮痛率較參照組更優,差異顯著(P<0.05),其余各項指標均與參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
表 術后各項指標比較情況(±s)

表 術后各項指標比較情況(±s)
評價指標 參照組(n=40) 研究組(n=39) χ2/t P體溫(℃) 36.86±16.01 36.53±18.92 0.0838 0.9335鎮痛情況(%) 87.50%(35/40) 100.00%(39/39) 5.2044 0.0225腹腔引流量(ml) 126.51±25.87 123.42±39.69 0.4110 0.6822排氣時間(d) 1.60±0.62 1.43±0.79 1.0655 0.2900并發癥發生情況(%) 2.50%(1/40) 2.56%(1/39) 0.0003 0.9855住院時間(d) 5.59±1.31 5.43±1.52 0.5016 0.6174護理滿意度評分(分) 94.75±5.26 96.53±3.24 1.8054 0.0749
微創技術是近些年來臨床中廣泛應用的治療方式,對患者實施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在臨床治療上來看,由于創傷小更優于傳統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在此基礎上,配合相應的圍術期護理措施,可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在開展護理工作的過中,護理人員要注意在充分掌握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的特點,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促進患者康復。
研究組患者實施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圍術期治療,雖然其它指標與參照組并無顯著差異,但是鎮痛率明顯更優,由此可以推論,圍術期護理措施,確實有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的作用,在結論上與宋麗娟, 李勝利[4]研究相似。
綜上所述,在對患者實施經臍單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時,配合應用圍術期護理措施,可進一步減輕患者疼痛造成的痛苦,促進患者更好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