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鋒
摘要:基于“診改”工作要求,本文圍繞“五縱”、“五橫”和“一平臺”診改內涵要求,進行診改建設方案和課程建設的規劃,修訂和完善專業核心課程標準,明確質量控制重點,完善課堂教學,推動專業核心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關鍵詞:“診改” 課程質量保證體系 教學質量
一、“診改”概況
自2015年下半年以來,教育部先后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指導方案)>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等系列相關文件,要求各高職院校逐步推進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全面開展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在下發的指導方案中,明確要求從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五個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以及分別從決策指揮系統、質量生成系統、資源建設系統、支持服務系統、監督控制系統等幾個方面建設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各高職院校應逐步建立起將專業發展規劃、專業組織實施、專業過程控制、專業質量提升與學校、教師、學生發展融為一體,具有自主、系統、常態的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制度,為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校高質量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其中,專業是學校內涵建設的龍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載體。而“課程”是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無論是專業建設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都必須借助“課程”這一平臺才能實現。本文圍繞“五縱”、“五橫”和“一平臺”診改內涵要求,根據我校浙江省“十三五”優勢專業——金融管理專業為例,進行診改建設方案和課程建設的規劃,修訂和完善專業核心課程標準,明確質量控制重點,基于學生課程學習情況分析和課程目標,確定學生學習標準,設計達標考核辦法。充分運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和浙江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的大數據統計分析功能,掌握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增加課程教學評價的維度。推動混合課程、微課等課程建設,開發課程資源,拆解過程中的診改質控點,在實施中建立“實施——監測——預警——改進——設計”的實時動態環,完成過程自診。通過診斷關鍵點的要求,引導課程質量管理的方向。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課程質量保證體系
基于課程層面診斷與改進責任主體的主要職責,從專業核心課程出發,通過對課程建設規劃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課件建設規劃目標達成度度,課程標準是否具備科學性、先進性、規范性與完備性等方面診斷,構建形成常態化的專業核心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工作機制。
(二)開發課程質量保證平臺
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課程建設與管理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豐富數據來源,設計、開發課程質量保證平臺,實現課程診改數據的源頭采集、分析匯總和預警信息的實時反饋,從而為本專業質量生成提供有效的數據保障。
(三)生成課程診改質量文化
傳承學校多年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立德為本、致用為宗、崇尚優化、追求卓越”校訓文化,豐富質量文化的時代性;營造具有學校特色的質量文化為重點,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為實現學校“為流通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培養專能精、通能強、素質高的'現代和諧職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保障。
三、具體實施方案
充分發揮我校作為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教聯系中心的作用,探索海外教學新模式和國際課程標準,利用學校與浙江工商大學、物產中大集團、阿里巴巴等聯手合作的產學研創新基地、物產元通大平臺及品牌項目等人才培養優質資源,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方案、課堂教學標準,關注課程層面質量控制關鍵績效指標:課程定位與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條件與課程資源、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教學標準、課程評價等,依托“云課堂”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對課程教學工作進行實時與定期相結合的監測、預警、診斷與改進工作。具體來說,專業核心課程應按‘八步一環質量改進螺旋開展診改,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工作:
目標:確定課程建設目標。根據學校戰略發展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面向智能化商務背景下供應鏈集成服務產業的教育服務新需求以及省“十三五”優勢專業總體建設目標,課程建設基礎,圍繞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要求,課程標準建設,教材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和省精品在線開放共享平臺教學的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實訓教學內容的創新等各方面,制定金融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建設規劃。
標準:制定核心課程的課程目標。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就業崗位實際市場需求,用人單位滿意度等要求,自查現有課程標準存在的不足點和脫離實際要求之處,圍繞優勢專業建設總體目標,根據混合線上線下課程要求,自查現有課程標準存在的不足點,圍繞課程性質和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計與要求、課程實施及課程資源開發與使用大部分,對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并最終形成課程建設標準。
設計:設計路徑及質量控制點。為規范課程及課堂教學過程,統籌各個課程的教學實施及教學定位,保障課堂教學質量,通過制定課程建設規劃,并以此為依據修訂課程標準。結合不同課程的教學實際,拆解課程建設質量的控制點,規范課堂教學管理,確保課程建設以及課堂教學的規范實施。
組織實施:不同層面落實責任,組織開展工作。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各個核心課程負責人應按照本專業(金融管理)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和培養目標、規格,根據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個性特長,發展需求以及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改革教學組織實施,專業核心課均實施小班化教學,有條件的可以對學生按照分類培養、分層教學的原則,實施不同類型、層次及目標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展以及用人單位對不同人才規格的需求。
診斷:自我診斷。這是專業核心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關鍵一步。各課程負責人在專業帶頭人的帶領下,組織課程團隊進行課程自診,深入分析診改課程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實訓安排、教案學情、考核方式、教學評價、課程團隊、建設成果、教學資源建設等基本情況,通過拆解課程診改質控點,監控課程教學建設全過程,分析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完成過程自診。
創新與改進:依據教育部以及省內相關診改文件精神要求,按照專業建設目標和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在對課程診改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剖析其產生的原因,形成有針對性的診斷改進方案并落實,在課程標準制定、課程教學團隊的培育、教學手段改進、數字化資源建設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保證學院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各課程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課程診改工作計劃后,明確各環節責任主體,按照計劃逐步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建立“實施——監測——預警——改進——設計”的實時動態環,“一環”原則上應完成以下三項任務。
監測:依托數據平臺,采集課程診改過程數據。在學院診改數據平臺的基礎上,借助學校網絡教學平臺、智慧教室、課堂教學分析軟件等工具,實時采集課程教學數據,通過數據清洗交換對關鍵的狀態進行數據梳理和歸類,形成動態狀態數據庫。
預警:明確預警參數,構建常態化預警體系。依托現有質量監控體系,利用學院診改數據平臺對課堂教學過程實施實時監控,通過科學規劃課程預警參數指標,合理設置預警閾值,圍繞學情分析、課堂到勤情況、課程成績、教學資源配置等內容構建課程預警體系,通過對課程教學大數據的實時采集分析進行課程預警,形成常態化的預警機制。
改進:實時進行改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針對預警機制中反饋的課程預警問題,結合課程教學組織實施實際情況,由教學質量監控部門與相關二級學院負責統籌監督,相關任課教師負責落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實時改進,并將改進的措施及改進的成效報教學質量監控部門備案。
四、總結
診改工作是持續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和制度安排,其中,“課程”是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無論是專業建設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都必須借助“課程”這一平臺才能實現。專業核心課程組應以內部質量保證診改工作為契機,完善課程教學,積極主動作為,齊心協力,推動專業核心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形成學校系統化全覆蓋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任占營.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3).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Z],2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基于高職教學診斷和改進工作的專業核心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研究——以金融管理專業為例》(xjg2017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