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沈文


【摘要】目的:研究結腸癌致腸梗阻應用CT進行診斷的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中的40例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進行研究,全部患者均先后接受X線機檢查、CT檢查,以術后病理結果為對照,分析CT的診斷價值。結果:4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經X線機檢查證實為腸梗阻,診斷符合率為72.50%;經CT檢查證實為腸梗阻有38例,診斷符合率為95.00%。直接征象中X線機均未檢出,CT檢出率均為100%,P<0.05,間接征象中結腸梗阻表現CT、X線機檢出率差異不明顯,P>0.05,盲腸擴張、缺血性結腸炎CT的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機,P<0.05。結論:CT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有更高的準確性,可以更為準確的判斷腸梗阻的發病部位、致病原因、梗阻程度,為臨床診療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結腸癌;腸梗阻;CT;診斷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057-01
結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及提高,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本病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病人就診時往往已經處于中晚期。結腸癌是臨床出現率較高的一類惡性腫瘤,結腸癌的發病與機體飲食狀況存在緊密聯系,屬于一類消化道腫瘤[1]。當前因為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的增加,使得結腸癌的發病率逐漸升高,成為食管癌、胃癌后胃道腫瘤中的第三大惡性腫瘤。腸梗阻是大部分結腸癌患者的首發癥狀表現,以往臨床對其的診斷多應用X線機方法,雖然有一定檢出率,不過無法準確判斷腸梗阻的致病原因、具體病變部位、病變具體形態、病變程度,存在比較高的漏診率[2]。所以,重視結腸癌致腸梗阻早期診斷,為臨床及早采取治療措施提供可靠依據,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當前因為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CT成為臨床診斷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中的40例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為對象,具體分析CT用于診斷中的價值。
1 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中的40例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為對象,包括25例男以及15例女患者,年齡平均(65.28±10.36)歲,年齡范圍在39-80歲之間。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經患者知情同意?;颊咭酝心c梗阻反復急性發作史,有典型慢性梗阻癥狀,存在腹部創傷、腹部異物、腹部出血、腹部手術、腹部炎癥疾病史;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消化不良、腹部陣發性的反跳痛、壓痛、繼發性疼痛、排氣及排便障礙。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接受相同的手術治療,術前先接受X線機檢查,之后接受CT檢查,選擇我院西門子公司SOMATOMSpirit螺旋CT以及多功能DR機作為CT、X線機檢查儀器。X線機檢查時指導患者保持腹部立臥位實施掃描。CT檢查先對盆腹部實施平掃,設置層厚為10mm,設置層距為10mm,如有必要,進行1.5mm薄層的重建增強掃描,選擇100碘海醇注射液作為對比劑,于手肘靜脈進行注射,控制注射速度為2.3-3.5ml/s,掃描期間如果顯示患者為腸梗阻疑似者,要對腸梗阻出現的位置、病灶的大小、病灶形態進行嚴密觀察。
由2名主任級別以上的醫師進行獨立閱片,綜合2名醫生的診斷結果作為最終結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梗阻部位是否出現腫塊、腸管有沒有出現不規則狹窄、腸梗阻的具體形態,另外要觀察梗阻近端、腸管遠端擴張或塌陷情況,判斷是否出現缺血性結腸炎,是否存在盲腸孤立性囊性擴張,觀察腸壁改變情況,觀察腸內積液和積氣情況。
1.4 統計方法 用SPSS22.0分析結果,[n(%)]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對照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符合率 本組40例結腸癌腸梗阻患者術后均經病理檢查證實,其中有29例患者經X線機檢查證實為腸梗阻,診斷符合率為72.50%;有38例經CT檢查證實為腸梗阻,診斷符合率為95.00%。見表1。
2.2 影像學表現 直接征象中X線機均未檢出,CT檢出率均為100%,P<0.05,間接征象中結腸梗阻表現CT、X線機檢出率差異不明顯,P>0.05,盲腸擴張、缺血性結腸炎CT的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機,P<0.05,見表2。
3 討論
結腸癌是胃腸道惡性腫瘤中比較多發的一種,在直腸、乙狀結腸交界的位置較多出現,所占比重大約70%,另外也可能出現在盲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肝脾曲部位。從統計數據可知,45歲左右的中老年人群是結腸癌的主要發病人群,且顯示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明顯更多,中老年腸梗阻絕大多數為腫瘤引起。分為:①腔內型:隆起性病灶,起源于腸壁一側,向腔內生長形成腫塊,部分或全部阻塞腸腔。②管壁型:浸潤性病灶,起源于腸壁呈環形生長,使腸腔狹窄。③腸外型:起源于腸外組織形成腫塊,對腸管造成外壓性狹窄。增強掃描易于顯示病變,對病灶的定性診斷十分重要。當前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內容越來越豐富,所以當前結腸癌的發生率逐漸升高,相應增加了結腸癌腸梗阻的發生率。腸梗阻多出現在結腸癌晚期,手術是臨床處理的重要方法,但是為了保證治療準確性,必須做好早期準確診斷,并且要準確明確病因,使手術治療的開展具備更科學的參考依據,使臨床能夠做好更為充分的手術準備,因此能夠確保手術效果的最大化。
結腸癌患者一般處于早期階段時,多沒有特異性的癥狀表現,所以早期多無法獲得滿意的診斷準確率,大部分患者在得到臨床確診時病情已進入到中期或者晚期,最佳治療時機已經錯過,患者的預后也受到嚴重影響。病理檢查、電子結腸鏡檢查是診斷腸梗阻的重要方法,其中電子結腸鏡檢查能夠獲得較高的診斷準確率,不過針對部分腸梗阻急性發作患者,發病較急,且病情進展迅速,必須實施急診手術治療,所以無法抽出足夠時間實施內鏡檢查。本研究40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經X線機檢查證實為腸梗阻,診斷符合率為72.50%;經CT檢查證實為腸梗阻有38例,診斷符合率為95.00%。證實CT診斷較X線機有更高的準確率,對于結腸癌腸梗阻的診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40例結腸癌腸梗阻患者接受X線機、CT診斷,從影像學表現可知,X線機檢查無法將導致腸梗阻腫瘤的狹窄段、具體大小、對臨近器官及組織的侵犯情況、狹窄段與正常腸管的交界處改變等進行明確顯示。但是發現通過進行CT檢查能夠將上述征象清晰顯示出來,其可以對梗阻發生的位置、具體性質、腸腔狹窄的長度、腸壁增厚程度進行明確顯示,同時可以將癌腫侵犯腸腔外漿膜面及周圍臟器及組織的情況準確顯示出來。如果診斷中有必要,CT檢查能夠實施冠狀面重建,這樣能夠避免出現平片檢查時發生重疊的組織。CT檢查發現狹窄段與正常腸管的交界處改變,僵硬的狹窄段與正常腸管形成“肩征”或者“袖口征”。結腸癌導致的腸梗阻,尤其是右半結腸出現梗阻,結腸中會液多氣少,并且如果回盲瓣功能不全,氣、液體返流會引起小腸充氣以及擴張。如果僅實施腹部平片檢查,則除了一些患者能夠表現出特異性的盲腸孤立性囊狀擴張和盲攆綜合征外,另外的大部分患者結腸擴張都無法清晰顯示,因此臨床可能將其誤診為小腸梗阻。從間接征象來看,通過X線機檢查僅可以觀察到部分間接征象,但是通過CT檢查能夠觀察到缺血性結腸炎表現、結腸梗阻表現,還能夠清晰觀察到盲腸擴張情況。盲腸擴張、缺血性結腸炎以及并發癥情況為間接征象。結腸癌致腸梗阻如果是機械性腸梗阻,則容易出現腹水癥、腹膜炎、氣腹、局部淋巴結腫大、腹膜后淋巴結腫大,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肝臟轉移。另外,結腸癌致腸梗阻后會導致腸管擴張,進而使得結腸粘膜缺血,腸壁因此會缺血水腫,其多出現在結腸癌近端位置,主要是因為腸腔擴張、壓力上升導致勃膜微循環障礙而引起。通過CT檢查能夠發現腸壁有增厚表現,小腸腸壁會超過3mm,大腸腸壁會超過5mm,且腸壁增厚多表現出環狀特點,部分均勻。另外CT檢查能夠發現結腸旁溝條紋影及結腸旁溝積液,并且腸壁、腸系膜上靜脈或門靜脈內會有明顯積氣,主要是因為腸系膜血管閉塞導致腸壁缺血,進而壞死,腸壁會有氣體進入而引起積氣,該征象也被認為是結腸缺血的重要危險征象。此外,本病主要應與回盲區炎癥相鑒別診斷,炎癥的病變范圍廣,與正常腸管和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腸周和腸系膜脂肪密度增高伴索條影,增強為廣泛強化,未見局限性腫塊,近端腸管擴張不明。
綜上所述,CT用于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能夠獲得更高的診斷準確率,且能夠更準確判斷腸梗阻發生具體情況,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更多科學信息。
參考文獻:
[1] 丁孝平.CT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的價值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