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皎月
【摘要】目的:探討2018年我院細菌的耐藥情況,分析細菌的耐藥趨勢,為有效的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對我院2018年度的送檢標本先進行細菌培養,對培養出有致病菌生長的標本再做藥敏試驗,最后對細菌鑒定及藥敏結果做統計分析。結果:本次共送檢各類標本共3867例,通過細菌培養鑒定分離出致病菌數1015例,總檢出率為26%。其中痰標本送檢數為1838例,檢出致病菌數為813例,檢出率為44%,無菌體液包括中段尿、腦脊液、分泌物、胸腹水、血培養等總數為1824例,檢出致病菌數為200例,檢出率為11%,糞便送檢數為205例,檢出致病菌數為2例,檢出率為1%,在1015例檢出菌株中革蘭氏陰性桿菌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革蘭氏陽性球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腸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其余菌株檢出率較少,不做統計。結論:近年來,細菌耐藥性不斷增高,多重耐藥的情況較為嚴重,及時進行細菌耐藥性的監測與分析,對掌握細菌的耐藥趨勢尤為重要,對院內感染的控制和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也意義重大。
【關鍵詞】細菌耐藥性監測;微生物檢驗;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061-02
細菌的耐藥性是指細菌對抗菌藥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明顯下降。耐藥性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為獲得耐藥性和天然耐藥性。自然界中的病原體,如細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藥性。當長期應用抗生素時,占多數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耐藥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細菌對該種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目前認為后一種方式是產生耐藥菌的主要原因。所以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應重視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份我院各科室送檢的痰,尿,胸腹水等各類標本3867例按照普通細菌培養接種于血平板,伊紅美藍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培養基上,在5%CO2培養箱培養18-24小時,有些生長緩慢的細菌可以延長培養時間,然后觀察菌落形態,并進行涂片染色,對有致病菌生長的標本進行分離,鑒定。共分離致病菌1015例。
1.2 方法 通過全自動微生物生化鑒定分析儀VITEK2 Compact對致病菌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并分析藥敏結果,對有疑問的藥敏結果用 K-B方法進行核實,兩種方法相符才能發出報告。
VITEK2 Compact檢測的是每種抗菌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值(MIC),并依據CLSI2016標準,對細菌的耐藥性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1015例檢出的菌株中,革蘭氏陽性球菌125例,占12.3%,革蘭氏陰性桿菌743例,占73.3%,真菌147例,占14.4%,主要細菌的檢出數量及百分比如下表:
革蘭氏陰性桿菌菌株數百分率革蘭氏陽性球菌菌株數百分率
肺炎克雷伯菌19819.5%金黃色葡萄球菌555.4%
陰溝腸桿菌13012.8%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373.6%
銅綠假單胞菌12712.5%腸球菌232.3%
大腸埃希菌12111.9%肺炎鏈球菌101.0%
鮑曼不動桿菌949.3%
其中,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采用CLSI2016的標準,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檢出16株,檢出率為1.6%,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MRCNS)檢出36株,檢出率為3.5%,對第三代頭孢菌素耐藥的大腸埃希菌檢出27株,檢出率為2.6%,對喹諾酮類耐藥的大腸埃希菌檢出94株,檢出率為9.3%,對第三代頭孢菌素耐藥的肺炎克雷伯菌檢出85株,檢出率為8.4%,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肺炎克雷伯菌檢出10株,檢出率為0.96%,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銅綠假單胞菌檢出16株,檢出率為1.6%,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檢出29株,檢出率為2.9%。
從上面數據中可以看出,在檢出的革蘭氏陰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檢出率較高,革蘭氏陽性菌中,葡萄球菌的檢出率較高,其中,大腸埃希菌對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比例較高,肺炎克雷伯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比例較高,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數量較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更高,而鮑曼不動桿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較其他菌株耐藥率更高。
3 討論
目前,醫院感染在世界各國引起了普遍重視,而對醫院感染的微生物,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細菌耐藥趨勢的分析與研究,提高了醫院感染監控的效率和質量。但是,隨著近年來有些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耐藥菌的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所以定期做好細菌的耐藥性監測與分析尤為重要。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對每一種新藥的耐藥現象逐年增加,耐藥的普遍性隨地理區域和時間而變化,但細菌對抗菌藥物產生耐藥遲早都會出現,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1]。細菌耐藥性的應對對策:首先,正確、科學選擇使用抗生素 在臨床上盡可能的選擇低耐藥可能性的藥物,如碳青霉烯類的美羅培南、4代頭孢的頭孢吡肟、4代喹諾酮類的左旋氧氟沙星等。盡量少用或不用高耐藥可能性的藥物,如一些3代頭孢、3代喹諾酮類、慶大霉素。第二,嚴格掌握抗生素應用指征和適應證。第三,循環使用抗菌藥物。如在治療嚴重的全身感染時可循環使用第四代頭孢菌素、酶抑制劑復合制劑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會取得較好療效。[2,3]第四,把握藥物聯用原則。聯合用藥,一般不宜治療開始就聯合使用抗菌藥,提倡選擇一種藥物能對抗主要病菌,需要時加用其它抗菌藥的療法。聯合用藥的序貫不能倒置。
綜上,細菌耐藥在近年不斷升高,多重耐藥的情況較為嚴重。臨床細菌耐藥性監測與分析,對細菌耐藥性變遷的趨勢隨時掌握,為抗菌藥物的合理化應用提供了保障,同時對控制醫院院內感染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王丹,宋傳敏,艾偉昌,王蕾.細菌耐藥性機制及其對策[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2(3):126-130.
[2]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茵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衛辦醫政發[2009]38號.
[3]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衛醫發[2004]2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