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嘉
一
看了電影《無問西東》。看完之后,還是不停回想劇情,回看這百年間幾代青年的抉擇、別離、殞身、心碎。離自己年代近的,那共鳴如切膚之痛,離自己年代遠的,也一點沒減少扼腕長嘆,長歌當哭。
電影里最讓我感動和敬佩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師生,是棄筆從戎的沈光耀和他那不凡的母親。西南聯大的師生為什么值得敬佩?因為他們在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年代,堅持做一些看似無用的事情。就連他們自己,看起來都是“無用”的。與那些在泥濘里拉車艱難跋涉的勞苦大眾比起來,坐在汽車里“逃難”的他們像是象牙塔里嬌慣壞的少爺小姐。當整個國家如大廈將傾的時候,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在溝壑里讀泰戈爾、黑格爾,讀哲學、詩歌,學考古、生物,從某種角度上講,那些是最徒勞、虛幻的,帶不來實際效用的東西。
可正是這些在當下最不切實際的、最無用的東西,培養出一批大師與巨匠,創造、延續了無價的精神財富,讓這個國家在劫后余生之時不至于在物質和精神上雙重破產。正因為如此,怎能不敬佩那些著眼百年之后的思想家?因為在他們心里,山河破碎之中,還孕育著一個值得為之奮斗的未來之國;怎能不敬佩那些在紛飛戰火中苦讀“無用之書”的文弱書生們?因為他們還有一腔少年意氣,喊出“中國不亡,有我”。
二
書生們可敬,更可敬的是像沈光耀這樣投筆從戎的人,有他們走向前線御敵,才能讓書生有平靜一隅安放課桌。電影中,沈光耀瞞著母親,違背誓言去做飛行員那一段之所以令人動容,在于無聲勝有聲,在于沈光耀的選擇,讓人想起了讀到的、看到過的許多類似的故事。
電影里有個小情節,是三個女學生抱怨沈光耀把她們當空氣。這個片段一下子讓我想到《巨流河》里的張大飛,他在遺書里寫的關于齊邦媛的話:“我是‘必死之身,又怎能對她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
敵人已經打進門來,沈光耀、張大飛們沒有任何躲閃的余地。縱使有再多的不舍,他們也必須下定決心,斬斷自己的未來,只為了他們所愛的人有未來。他們唯有舍生赴死,才能有更多的人“朝著光明的路走去”。最后,沈光耀隨飛機墜向日本軍艦的情節,看上去很電影、很戲劇化,可當年中央航空學校的校訓就是這樣鐫刻在石碑上的:“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炮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即將葬身火海前,沈光耀說了四個字:“對不起,媽。”
四字遺言太短,還有千言萬語來不及說出。我想,電影《風聲》結尾“老鬼”的獨白也是沈光耀等以身殉國勇士的心志:“我不怕死,怕的是愛我者,不知我為何而死。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只希望家人能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
三
電影的結尾,還是落在了現代。雖然演員張震的這段情節有些違和,可我能明白導演的用意。吳嶺瀾、沈光耀是奮不顧身,王敏佳、陳鵬是身不由己,在我們之前的那幾代年輕人,都沒有能夠隨心所欲生活的奢侈。他們的犧牲、掙扎、悲劇換來的,不過是讓我們這些后來人能有選擇的權利和機會。導演是在問當今的青年們:你想好要過怎樣的人生了嗎?你是否準備好了拋開親朋好友期許和評價,走出屬于你的路?不是成功的道路,不是穩定的或者榮耀的道路,是你真正應該走的道路。
電影里,文科滿分、實科不列的吳嶺瀾,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去學實科”的社會評判而為選科猶豫時,老師梅貽琦讓他面對真實的自己。
什么又是真實?
電影之初,王敏佳的自我定位,是和主席合過影的姑娘;李想的自我定位,是一個要去支邊的優秀青年。他們都在用一個標簽去獲取他人認可和自我滿足,直到命運的拐點來臨,以一種極端殘忍的方式剝開他們的外衣,卻也讓他們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電影的最后,王敏佳在鐵軌上走向不知名的遠方,李想在雪山上交付了自己的生命。這次,他們只自己選擇。
我們為什么活在這個世上,沈光耀的母親說了這樣一段話:“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這不是為了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
沈光耀理解母親的擔憂:“我擔心你還沒有想好怎么過這一生,就死了。”但他帶著母愛的牽絆選擇了自己的真心:為國殞身,此志不悔。如果說二十世紀初一個講究宗族家訓的母親可以說出這種話,如果說這樣一個有眾多退路可走的富家子都有成為“新青年”的見識膽識,那么,在近百年后的今天,年輕人為什么又后退,連過去的青年都不如,在自己的圈子里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別人攀比的眼光里畫地為牢。
四
我看的這一場電影,散場燈亮后,觀眾都沒有走。大家一起坐在放映廳里,看著梁啟超、聞一多、錢鐘書、林徽因、華羅庚等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展現在銀幕上。他們政治立場各異,性格為人千差萬別,但穿越時光,我忽然感受到一種共鳴。永遠不要放棄尋找自我的價值,永遠不要放棄應走想走的道路。不管這條路通向哪里,能走多遠,只要是你真心的向往,那么每一步都不曾虛度。
電影最后寫道:獻給珍貴的你。
我們的珍貴又體現在哪里呢?不是什么錦衣玉食,不是什么功名利祿,甚至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安穩、圓滿和幸福。你的珍貴,在于你可以應然,你有權利去選擇你應做想做的事情、你想愛的人、你愿意為之付出和燃燒的事業。就像吳嶺瀾在戰火里念著泰戈爾的詩歌,就像沈光耀笑著駕駛飛機沖向日軍的艦船,就像陳鵬在火車上看著自己脫落的頭發,就像王敏佳在死亡之前朝著戈壁深處走去,就像李想在雪山上用犧牲來完成自我救贖,就像張果果在浮躁的現代生活里選擇做一個“好人”。
不必用忙亂來制造虛假的踏實,不必依附于攀比他人而活成的樣子。青春不過這些時日,人生也只是白駒過隙。愿你只問應然,只問初心,只問盛放,無問西東。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