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瀅
摘 要:洛陽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歷史上本身便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根據洛陽地區出土的相關文物及館藏文物來看,我們能夠從其文物的造型、裝飾等感受到絲綢之路的影響,表現出極為顯著的開放包容與文化交流現象。本文通過簡述絲綢之路的相關信息,探索絲綢之路前后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滲透,以供參考。
關鍵詞:“絲綢之路”文化 文物影響 館藏 洛陽地區出土文物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文物的出土不但能夠讓我們了解到歷史不同朝代的文學、藝術形式與特色,還能為人們帶來不同的文化藝術熏陶,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意識。絲綢之路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途徑,沿路上的各個城鎮均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其藝術品也呈現出較多的西域特色。本文便主要探索洛陽出土的相關文物中表現出的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特色。
二、絲綢之路概述
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途徑甘肅、新疆并經過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最終回到長安。該路線最開始的作用是為了運輸古代的絲綢,后來逐漸成為重要對外貿易線路,并被命名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時期,期間因為戰亂等緣故一度中斷,后在唐朝時期進入繁華昌盛應用時期。
絲綢之路作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軸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源頭之一,連接了東西不同國度之間的經濟、文化等。自古以來,東西方的文化、藝術、貿易、科技等便是依靠這條道路進行傳播的,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等便是依靠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國家去,而佛教、伊斯蘭教的文化藝術,也順著這條路回到了中國。
根據歷史的記錄可知,絲綢之路的起源時期,長安作為當時的國都,理所應當地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但中間歷經多個朝代,各個朝代的國都均有不同,再加上絲綢之路受到戰亂等影響一度中斷,因此,洛陽是絲綢之路上的東端起點,它在整個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不亞于長安。
三、絲綢之路前西域文化對中原文化的滲透情況
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前,我國中原文化本身便與草原文化開始了文化交流,其交流的具體途徑已經存在,漢代的絲綢之路便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而出現的經濟、文化、政治交流途徑。根據筆者對婦好墓中出土的相關玉器材料了解可知,這些玉器中有一部分的材料為新疆籽玉,這也就是說,在殷商時期,新疆的和田玉已經進入中原并成為王室貴族使用的重要身份地位象征,代表著中原內地玉器時代的開始。此后近千年,和田玉一直是玉石中極為貴重的原料。在對文獻資料進行研究之后,我們發現在《汲冢書·穆天子傳》一書中,便記載了距今三千年之前周穆王曾經駕著八匹駿馬西巡游獵的事情,其中描寫到:周穆王從中原出發,一路經過甘肅、新疆,最終達到新疆昆侖山的西麓。當時的部落首領西王母在款待周穆王的同時贈予他八車寶石。周穆王在返程途中,還在其他的部落獲得了不少的玉石,滿載而歸。除此之外,河南地區曾經出土過一件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曾將玻璃稱之為琉璃等,琉璃最早出現于公元前兩千五百年的西亞與埃及地區;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在有色的琉璃珠上鑲嵌同心圓的狀似眼紋琉璃珠開始出現在地中海沿岸的國家與城市之中;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琉璃珠開始從西亞地區流入新疆,進而進入到中原地區。眼紋琉璃珠進入到中原之后,迅速在戰國時期引起了上流社會的狂熱,琉璃珠本身色彩繽紛、材質剔透燦爛,受到中原地區各個國家王室貴族的喜愛,成為當時的王侯表現自己身份的重要裝飾物品。商代本身距離漢武帝派遣張騫訪西域還有近千年的時間,因此,有相關專家學者推測,早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前,其實已經有一條從今新疆地區到中原地區的玉石之路。而洛陽作為九朝古都、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的所在地,是中原地區的腹地,目前,根據已經出土的商周時期相關的古墓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可知,洛陽本身在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發展受到來往交易的多種影響,早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前,以洛陽為首的河南等城鎮已經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滲透與影響。
四、從文物看絲綢之路文化對中原的影響
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繁茂,中西方地區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科技不斷進行深入交流,全面加強了民族之間的大融合,不但對當時的經濟生活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對我國古代的藝術、民俗、文化、社會風尚等多方面產生了極為顯著的影響。絲綢之路的繁榮對古代人民的飲食、日常用具、造型藝術等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元素。目前,洛陽博物館館藏的部門與絲綢之路文化相關的藝術品,均能看出一些中西文化互相滲透之后表現出的造型、裝飾等影響。本文便利用洛陽博物館中一些與絲綢之路文化相關的藝術品文物作為例子,簡單介紹一下絲綢之路文化對文物造型、裝飾等方面的影響。
(一)玉石
玉石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前,便已經從新疆運往中原,但是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后,玉石便成為中原地區大家貴族、王室權貴最為喜愛的裝飾材料。其中被封為精品的,便是新疆的和田玉玉石。在這一點上,洛陽博物館館藏的相關文物也能看出來。三國曹魏時期的玉器精品、館藏在洛陽博物館的白玉杯,便是由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整個白玉杯上沒有任何的花紋裝飾,線條極為流暢,玉色油潤、溫雅,更顯整個杯子超凡脫俗、不似凡品。
(二)三彩
洛陽博物館收藏了一些三彩藝術品,如三彩駱駝、三彩燈、三彩馬等,這些藝術品的紋樣與裝飾都受到了絲綢之路文化的影響,甚至連創作的主題也受其影響。
1.三彩駝
洛陽博物館收藏的三彩駱駝,造型仰天嘶吼,駝鞍的部分還有骷髏頭的裝飾,看上去極為生動精致。駱駝本為西域之物,乃是沙漠中特有的物種,絲綢之路開通之后,中原的人們才能逐漸接觸到這種未知的物種,并將其當作是創作靈感。
2.牽駝俑
洛陽唐代墓葬中出土較多的唐三彩胡人俑,在所有的唐三彩胡人俑之中,數量最多的便是牽駝俑與牽馬俑,也最為生動。這說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胡人開始在中原地區往來交易,因此,胡人也成為當時文藝創作的主要對象之一。
(三)佛教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盛行,一些與其相關的文物制作也逐漸變得豐富多彩,更為引人注目,其制作工藝也更加精致,達到舉世無雙的地步。
1.銀鎏金六世班禪像
銀鎏金六世班禪像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間,于1973年由周總理審批之后,從故宮慈寧宮撥到洛陽博物館。銀鎏金六世班禪的各項工藝都較為精湛,從鑄造、鎏金、鎏刻、鑲嵌等工藝上進行鑒賞,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精工細造。銀鎏金六世班禪像頭戴鎏金尖頂通人冠,身披袈裟,右手施說法印,左手結禪定印。整個班禪像端坐在多瓣蓮臺之上,整個文物表現出極為慈祥、安寧的姿態。
2.鎏金觀音像
鎏金銅觀音來自故宮慈寧宮的大佛堂,是清朝時期極為珍貴的宮廷佛像藝術品。觀音本身姿態極為優美,神態溫和、慈祥、自然,是佛教世俗化之后的現世產物,能夠反映出觀音在普陀珞珈山講經說法時從容的姿態。
3.金絲楠木塔
古語有云:“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作為烏木中極為珍貴的品類,楠木本身枝干順直、節段瘢痕較少,紋理順暢不易變形,哪怕經過千年也依舊不腐不蛀,且楠木本身氣味芳香,彈性較好,木材紋理之間還能透出“金絲”的痕跡,更顯高貴與華美。洛陽博物館館藏的金絲楠木塔便是利用金絲楠木制作的極為珍貴的藝術品。金絲楠木塔制于清代初期,木塔周身共有304個佛龕,每個龕中供奉了一座鎏金菩薩像。
五、啟發與反思
絲綢之路是古代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洛陽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因此,絲綢之路文化對于洛陽的人們、社會與生活都產生了極為顯著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絲綢之路文化促進了洛陽一帶城市的交流與借鑒,為洛陽的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受到洛陽本身較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九朝古都的政治位置的影響,從而發生的較為奇妙的化學反應。歷史上洛陽曾是九朝古都,分別為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其交通的便利性、政治的集中性都為洛陽的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隋唐時期,隋唐大運河的修建使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成為當時國家運輸的重要命脈。因此,洛陽可以憑借自身在地理位置、經濟政治、交通文化等方面的便利,從絲綢之路文化中獲得更多精華,在開放包容的狀態上促進文化藝術的交融并濟。
這對于現代的社會而言,同樣有可以學習的內容。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影響,社會整體環境逐漸穩定化、全球化發展因此,我們在對絲綢之路文化進行研究過程中,不應當僅僅局限在某一個部分中,還應當重視對絲綢之路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對藝術的鑒賞,始終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絲綢之路文化中包含的內容。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洛陽也需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相應國家號召的“一帶一路”建設,全面促進洛陽地區城市的商貿合作、人文藝術交流與旅游發展。
六、結語
時至今日,洛陽地區出土的文物也能向我們證明,當絲綢之路開通之后,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的交織和滲透為當時帶來了極為優越的經濟發展環境,也為當時的文化藝術創作帶來了巨大的靈感與特色,知道今天,我們依舊可以在這些文物上看到歲月逝去的痕跡,以及文化留存的印章。因此,絲綢之路的文化對于文學藝術的創作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振晶.搶抓西向開放機遇重振絲路重鎮雄風酒泉主動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基本考量——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有感[J].發展,2018,(11):11—13.
[2]黃偉宗.廣東海上絲路文化的十大“星座”及星群——研究開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進程的調研報告[J].廣東蠶業,2017,48,(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