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增榮
摘 要:在任何一場舞臺演出活動中,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以及有精湛演技的演員,同時在舞臺燈光的藝術效果設置上也十分重要。對舞臺燈光的布置,是烘托渲染舞臺氛圍,生化表演主題的最佳手段,為舞臺演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就舞臺燈光效果對舞臺表演的作用做出了探究。
關鍵詞:舞臺燈光 藝術效果 舞臺活動 作用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類生活的物質水平正在不斷地提升,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在不斷改變。而舞臺表演作為社會群眾生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娛樂活動,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極大程度地滿足著我們的精神需求。在舞臺演出活動中,燈光效果的制造直接影響著整場演出的氛圍和效果,是配合演員進行舞臺環境渲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為了提升舞臺表演過程中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讓演員在燈光優美且氛圍濃厚的環境下將自己最高的水平和最好的狀態展示給觀眾,在進行舞臺燈光設計的過程中就要抓住不同燈光的使用方法,根據具體的舞臺進行燈光效果的制造。
一、為舞臺表演營造具有藝術美的氛圍
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舞臺燈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承擔著為舞臺表演營造具體氛圍的責任。燈光師傅通過對不同類型和顏色的燈光的使用,將原本單一、分散的燈光組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它們的自然特性, 展現出色彩變幻的舞臺場景。借助這種形式,為舞臺表演提供比較多樣化,且貼合具體演出節目主題的燈光效果,能夠促進舞臺表演營造出更濃厚的藝術氛圍。舞臺燈光根據音響效果、舞臺畫面效果的變化,產生各種各樣的色調,可以將舞臺和演員融入一個新的、具體的表演環境中,以便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舞臺表演效果。例如,昏暗的舞臺燈光色調可以將舞臺表演的氣氛拉入低谷,為觀眾營造比較壓抑、郁悶的表演情緒。而白色等比較明亮的色調則會使整個舞臺演出的氛圍向歡快、清新的方向轉變。通過把握舞臺演出活動的具體特征,對全局的舞臺燈光進行調控,從而讓觀眾感受到獨具風味的舞臺表演效果。
二、提升舞臺表演的藝術之美
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不僅是動人心弦的表演情節,對于舞臺場景的布置以及氛圍的營造也非常重要。為了提升舞臺表演的藝術之美,提升表演內容的感染力,通過對燈光效果的表現已經成為舞臺表演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這種較為直接的手法,為舞臺表演提升藝術之美,創造更生動的意境,更好地詮釋舞臺節目的內涵。而燈光是意境的具體表現形式。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現代信息進入到我們的視野之中,觀眾對于舞臺表演的審美力和感知力也會得到提升,因此在舞臺燈光的渲染下,觀眾可以更深刻、更細致地體會舞臺表演情節的發展動向,體會舞臺節目所要傳遞給觀眾的核心精神,提升舞臺表演的藝術之美。
三、在舞臺空間和時間之間進行靈活切換
對于舞臺表演過程中的舞臺燈光設計,以實際的需求和科學的方法對色彩、明暗等因素進行把控,可以為舞臺表演提供不同的空間與時間感,讓變換的燈光引導觀眾從不同的情景中轉入到另一個情景中,不僅符合觀眾的生活經驗,同時還能遵循觀眾的心理需求。通過舞臺燈光變換的方法為舞臺表演添加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讓節目表演的情景根據具體情節的發展在時間線和空間中進行靈活轉變,從而使得舞臺表演的情節更加飽滿,感情更加突出。如,時間的壓縮和時間的擴張,通過相應的燈光效果,讓觀眾更真實地體驗這一情節下的舞臺場景,讓舞臺表演中不同劇情和段落之間的轉變、過渡更加自然,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
四、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在舞臺表演中引入燈光效果,對于節目中人物性格特點、自己內心世界的描述也非常重要。在燈光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現今存在的舞臺燈光已經不只是傳統單純照明的形式了,它可以結合舞臺表演的具體需求,通過技術人員的控制和設計,為舞臺節目進行人為的效果設計。對于表演過程中具體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都可以借助舞臺燈光色調的變化來完成。這樣不僅對演員的表演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條件,同時還使得整體的演出在內涵和表達效果上更突出,情感變化更明顯。人物的情緒通過舞臺燈光的渲染和刻意的突出,都能夠引導觀眾在第一時間捕捉到其中的信息,同時還不會顯得整個表演過于機械化和蹩腳,從而使舞臺表演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舞臺演出活動中,對于舞臺燈光的應用首先要符合具體節目的情感需求以及表演氛圍的營造。技術人員和舞臺設計人員要正視舞臺燈光效果對節目效果的影響,立足于舞臺節目的中心思想和主題,根據創作者的創作依據,讓舞臺燈光在原本照明的基礎上有更多樣化的價值。通過對不同燈光色調的應用和整合,使舞臺演出在細節上變換得更加流暢,讓觀眾能夠在更真實的情境下體會舞臺表演的內涵,提升舞臺表演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曾志偉.淺析舞臺燈光的作用及其效果控制[J].藝術科技,2013(12):52.
[2]高利平.探討現代舞臺燈光設計的觀賞性[J].大眾文藝,2014(22):101.
[3]許青.論舞臺燈光藝術效果在舞臺表演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5(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