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賀
摘 要:本文嘗試通過上海住宅建設中居住隔離現象產生的現象,分析原因,并對潛在的危害進行分析,提出對策建議,緩解因居住隔離帶來的上海城市管理問題。
關鍵詞:居住隔離 管理 危害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國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綜合體現。聯合國規劃署署長托普費爾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貿易中心,它的城市化不僅僅起到帶動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作用,更對全世界認識和了解中國,以及中國走向世界有著決定性的推廣作用。在2018年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上,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全球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了現代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發展與管理總是相輔相成才能走得更高更遠,經濟和城市的發展使得城市居住格局出現了變化,居住隔離的現象也日益明顯,居住隔離帶來身份階層的差別愈演愈烈,不利于社會安定,因此有必要對其加以研究,找到一種符合我國當前實際的居住模式,加以推廣實施。
一、相關概念厘定以及上海的城市居住格局現狀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這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為對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為基礎,運用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一系列機制,采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互動,圍繞城市運行和發展進行的決策引導、規范協調、服務和經營行為。廣義的城市管理是指對城市一切活動進行的管理,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和市政的管理。而狹義的城市管理通常指市政管理,即與城市規劃建設、規劃及運行相關聯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本文主要探究狹義的城市管理領域。
而居住隔離是指都市居民由于種族、職業、宗教、生活習慣、文化水準或財富差異等關系,特征相類似的聚居于一特定地區,不相似的彼此分離,產生隔離作用,有的甚至產生相互歧視或者敵對的態度。隔離的主動隔離帶來的是相似性群體的居所的集聚,主動和被動的隔離帶來的都是兩部分群體越來越大的差異以及內部性質的趨同化。
根據孫秀林老師關于上海的大都市社區調研,分為2015年、2017年、2019年三期調研,調研樣本囊括了上海5500~6000個左右的社區,其中包括棚戶區、老公房、社會公房、普通商品房、高檔住宅房和拆遷安置房六類,采用CAPI數據分析系統,得出上海社區分布符合同心圓模式并且隔離指數非常高,有三分之一的小區只住了一種類型,棚戶區和老公房,隔離指數是越來越低的,它住的人是比較分散化的。而社會公房和商品房指數是越來越高的,說明它的同質性越來越強,并發現從2002年之后,小區的建設越來越趨近于同質化。
二、居住隔離產生的原因
經濟是遷移行為發生的主要誘因,截至2017年末上海外來常住人口972.69萬,上海戶籍常住人口1445.65萬,上海常住人口為2418.33萬。城市住房價格的飆升,促使對住房購買力相同的人口,在同一或相近的地區不斷地聚集,不斷的遷移,高收入階層不斷向高房價社區集聚,低收入階層選擇低房價社區,使得社區的同質性逐步趨同。
還有一個原因是房地產商的外部誘導,房地產商根據不同的地段和環境,建造不同等級,甚至不同公共設施的社區文化,使得不同的社區吸引了相同需求的人群入住,促進了居住人群的空間分化,形成了居住隔離。
自身對自我的定位和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認知,使得這些經濟和文化具有相同背景的人群發生集聚,在認同自己的文化和經濟所屬階層的同時,排斥著外來者的進入,同樣的形象著居住隔離。
三、居住隔離給城市管理帶來的困境
居住的隔離,在帶動了高階層的社會資源運作的同時,同樣的加劇著社會的貧富分化以及影響著社會公共設施建設的規劃,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健康發展。
首先是居住的隔離,使得越來越多的低收入階層涌向上海的遠郊,高交通和時間成本,低的交通和公共設施體驗,遠郊居民容易爆發對政府城市管理的不滿,不利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其次是高收入階層所居住的社區,自我的優越感和隨之而來的排他性。在公共設施,如教育方面的差別,帶來了教育培養的問題,而低收入社區混雜的人口,也容易使得兒童形成不好的習慣,長遠看影響的幼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不利于青少年的培養教育工作。
最后是居住的隔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分化到最后固化,并且在不同的空間內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在逐步地不能相互融入之后,帶來的是城市政策推廣難題,不利于城市的健康發展。
建議國家在房地產商的住房規劃設計上進行監管,使得的高低級社區的分布,間隔規劃,而不是明顯的分割。在政府方面,增加不同社區住戶之間的小活動,加強相互了解,而不是根據慣性思維帶來的思維固化,增進社區之間的友好交流。
上海社區出現了明顯的居住隔離,我們目前要做的是及時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為了把上海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宋剛,陳銳.復雜性科學與現代城市管理[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4):27—30.
[2]宋剛.科學視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維結構[J].城市發展研究,2007,(6):72—76.
[3]梁秀香.城市居住隔離的危害及出路探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第21卷第2期.
[4]孫秀林,施潤華.逃離大都市:上海新社會階層離滬意愿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