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 白靜 倪陽生
10年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獎勵工作在提高教學質量、激發教學活力、完善激勵機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紡織行業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實施“科教興紡、人才強紡”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對我國紡織行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工作、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的檢閱和展示。“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以下簡稱“教學成果獎”)于2009年啟動,是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承辦、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資助的行業獎項,至今已連續開展10年。10年來,教學成果獎在推動紡織教育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教學成果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案,不同于科研論文、專著等,必須面向教學實踐,圍繞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對于實現培養目標、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有顯著效果,并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多年來,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在提高教學質量、激發教學活力、完善激勵機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評審是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工作的關鍵環節。評審工作由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具體實施,建立了初評專家組、網評專家庫、會評專家組三級評審組織,強調專家評審,保證了客觀性和公正性。而后,在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平臺和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網站公示30天,加強社會監督。
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自2009年啟動評審工作,奇數年開展本科院校教學成果評審,偶數年開展職業院校教學成果評審。10年來,共獎勵教學成果1228項,教學成果獎在行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行業參與院校逐年增加,成果質量越來越高,多個成果經推薦成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并在2017年評出“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嚴格控制授獎比例,優中選優,歷年獲獎數量如圖1所示。
10年來,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工作主動適應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同向同行,體現了時代性和創新性。
2003年,《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出臺,2007年(教高〔2007〕1號)、(教高〔2007〕2號)出臺,形成了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政策組合拳。2009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啟動,2009—2011年的教學成果項目中有相當數量的成果是圍繞精品課程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開展的。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出臺,強調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同年,“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2012—2016年的教學成果項目較好體現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協同、卓越工程師培養,詮釋了院校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2015年紡織行業啟動紡織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工作,2017年的教學成果項目較好體現了工程教育認證、以學生為導向及工程實踐等方面。2018年的教學成果項目體現了國際化、集團化、文化和信息化,展現了新時代職業教育。
統計發現,10年來,教學成果主要分布于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9個方面(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主要集中于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法改革四大主題;在實踐教學和校企合作兩個主題方面,職教所對應成果占比高于本科,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特色,也反映了職業院校近年來的改革與發展成效。
此外,在本科和職教1228項獲獎成果中,以具體課程或專業作為載體的成果有595項,占比48.45%,體現了紡織教育教學成果重視教學改革的改革導向。
10年來,紡織本科教育和紡織職業教育緊跟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人才培養方式,形成了各類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本科教育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進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等教育步入新階段,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工程教育認證如火如荼,新工科建設應勢而生。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演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基于院校主體持續改進的教育模式,突出能力為本,強調學以致用,彰顯實踐主題,加強校企合作,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和推進人才強國戰略。
職業教育方面,產業、企業要轉型升級,肩負培養產業大軍重任的職業教育更要升級,職業院校同企業聯盟,和行業聯合,與園區聯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悄然興起。教學模式由傳統的知識導向向現在的行動導向轉變,課程邏輯由傳統的學科體系向現在的工作體系轉變,人才培養強調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
教學成果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十年磨一劍,要把教育與產業結合,教育做到位,產業一定會興旺發達。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才,在紡織行業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實施“科教興紡、人才強紡”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對我國紡織行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工作、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的檢閱和展示。多年來,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在提高教學質量、激發教學活力、完善激勵機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在很大程度上健全了教師工作評估機制。長期以來,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設立和實施,是紡織教學領域的行業最高獎項,成為紡織服裝類院校的另一輛馬車,和科研獎并駕齊驅,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多年來院校中僅有科技成果獎的現狀,成為紡織服裝類院校中條件最具體、透明度最高、辦法最明確、最公正的獎勵機制。

?
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調動了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紡織教育工作者圍繞課程教學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改革創新,激發了教育事業發展生機與活力,促進了紡織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激勵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在教學改革一線長期進行實踐探索,勤業精業,教書育人,對培養目標的實現產生了明顯效果,多數學生從中受益,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組織開展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工作,就是要引導紡織行業院校進一步總結梳理多年來的教學改革所積累的優秀經驗和成果,在紡織行業層面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促進優秀教學成果的共享。10年來,數以千計的教學成果獲得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并在全國紡織院校中相繼普遍推廣應用,充分發揮了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的示范、輻射作用,整體提高了紡織教育質量和水平,促進了教育公平,推進我國教育內涵式發展。
一些院校未深入梳理本校的教學理念與應用成效,所申報教學成果各自角度闡述問題,相同的內容、措施和成效在多個成果中出現,或幾個成果運用一個理念,導致大成果分散化無法凸顯集成效應,無法彰顯紡織服裝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性。申報院校應注重頂層規劃,以“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改革立項為抓手,搭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的平臺,助推教學成果的集成,產出質量高、能示范、影響大的成果,以便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嶄露頭角。
所申報教學成果一定是在某個階段,借助某個動機、項目、課題、建設而引發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過兩年以上實施檢驗進而提升完善的教學方案,基于教學、高于教學、指導教學,不只是對教學工作的簡單總結,更不是為了申報而拼湊堆砌出來的“成果”。教學成果應是對教學工作的“本元”進行審視,從知識本位、能力本位、行動導向到價值導向,從知識、技能的獲取到全面育人,逐漸回歸教育本質。
教學成果申報前,“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辦公室(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應加大對教學成果申報的宣講與發動工作,避免各個紡織服裝類院校重視程度不等,錯失申報機會。
教學成果評審后,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和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優秀成果的宣傳推廣工作,如將教學成果匯編成冊,正式出版,發至行業院校供學習;組織老師到獲獎院校進行現場交流;召開教學成果推廣會議,分享經驗;行業媒體持續宣傳報道等,產生了一定實效。教學成果獎不同于科技獎,具有普適性、可借鑒性,未來將進一步發揮優秀成果的輻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