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萍
【摘 要】目的:探究聽力篩查聯合聾病易感基因檢測對新生兒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抽選本182例實施聽力篩查正常的新生兒,對其開展聽力篩查與耳聾易感基因檢測。結果:182例新生兒中,初篩合格者175例,合格率為96.15%,7例復篩有3例未通過者。3個月后再次進行診斷。聽力篩查陽性率14.84%,聾病易感基因檢測陽性率9.34%,聽力篩查聯合聾病易感基因檢測陽性率1.10%,不同檢測方法所得陽性率有所不同,相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新生兒開展聽力篩查聯合聾病易感基因檢測臨床價值高,可及時發現新生兒耳聾情況,從而開展相對應治療,提高預后效果。
【關鍵詞】新生兒聽力篩查;聾病易感基因檢測;臨床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7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02
新生兒聽力篩查雖然在臨床應用時間長,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有很多弊端,導致部分新生兒發生聽力損失。這對新生兒日后機體成長有一定障礙。及時對新生兒聽力障礙情況進行檢查,并開展科學、合理的治療,對新生兒日后語言能力有著積極影響[1]。因此,本文針對新生兒聽力與聾病開展易感基因檢測,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共182例實施聽力篩查正常的新生兒, 男性81例,女性101例,平均日齡(5.69±0.42)天。
1.2 納入標準與剔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通過聽力篩查,新生兒聽力正常;②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剔除標準:①惡性腫瘤;②中途退出者;③先天性疾病;④精神系統疾病。
1.3 方法 聽力篩查:新生兒出生3-5天后進行篩查,出生42天 左右后進行復查,對聽力篩查未通過者出生3個月 再次進行篩查。
初篩:現將新生兒耳道中的分泌物清理干凈,實施DPOAE篩查;
復篩:開展AABR聯合DPOAE檢測,醫師做好跟蹤服務;針對第2次復查沒有通過的新生兒,三個月之后實施聽覺腦干誘發電位測試儀聯合聲導抗實施測試。
平均聽力損失小于等于25分貝為正常;介于26-40分貝為輕度聽力損失;
介于41-55分貝為中度聽力損失;介于56-70分貝為中重度聽力損失;介于71-90分貝為重度聽力損失;大于等于90分貝為極重度聽力損失。新生兒3個月后實施診斷,應用ABR、聲導抗以及聽性多頻穩態反應進行診斷。
篩查位點:12SrRNAc.1555 A>G、c.1494 C>T、GJB2 基 因 35delG、 167delT、 176-191del16、 235delC、299-300delAT、GJB3 基因 538 C>T、547 G>A。
聾病易感基因:收集足跟血,涂抹在耳聾基因采集卡上,2個血斑涂滿即為合格,送到檢測中心進行檢測。
1.4 觀察指標 對新生兒的篩查結果與突變位點進行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篩查結果 182例新生兒中,初篩合格者175例,合格率為96.15%,7例復篩有3例未通過者。3個月后再次進行診斷。
ABR120dBnHL雙耳沒有引出1例;GJB2 235delC 純合突變; ABR左耳14,右耳33,耳聾基因正常; ABR 閾值左耳15,右耳35, GJB2 235delC 雜合突 變 ; 1 例 左 耳 ABR60dBnHL, 右耳正常, 耳聾基因 SLC26A4 IVS7-2 A>G 雜合突變;右耳ABR45dBnHL1 例 ,耳聾基因 GJB2299-300delAT 雜合突變;耳聾基因 GJB2235delC 雜合突變1 例 ; SLC26A4 1226 G>A 雜合突變 1 例;GJB3 538 C> T雜合突變1例。
突變位點:182例新生兒實施線粒體12SrRNAc.1555 A>G、c.1494 C>T、GJB2 基 因 35delG、 167delT、 176-191del16、 235delC、299-300delAT、GJB3 基因 538 C>T、547 G>A等的位點檢測,總體陽性率為8.24%;
2.3 不同篩查方法結果 聽力篩查陽性率14.84%,聾病易感基因檢測陽性率9.34%,聽力篩查聯合聾病易感基因檢測陽性率1.10%,不同檢測方法所得陽性率有所不同,兩兩相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有相關研究稱:對先天性耳聾患者進行干預,利于其語言表達能力。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遺傳學方面也持續性完善,對耳聾遺傳相關因素也有所了解[2]。有相關研究表明:DPOAE的靈敏度可達99%,特異性能達到73%,ABR的特異性與靈敏度為95%、100%,兩種檢測方法對新生兒篩查有著重要意義,但是針對遲發性耳聾的診斷也存在一定缺陷[3]。
嚴重聽力損失多為遺傳因素而導致的,有醫學研究者表明:新生兒開展耳聾基因檢測,多數醫師認為新生兒是先天性聽力損失或者遲發性語前聽力損失。GJB2基因定位是在13qll-ql2染色體上,有100多種的GJB2突變位點,例如移碼、剪切、錯義突變等。有美國學者認為:對GJB2基因突變進行長達2年的隨訪,可發現其聽力出現持續性下降形式,散發性耳聾患者中發生GJB2基因突變可達13.76%[4]。
SLC26A4屬于遺傳性感音神經性聾的遺傳學病因,同Pendred綜合征與前庭水管擴大有著緊密聯系。SLC26A4中的c.919-2 A>G 雜合攜帶同相關基因配偶所結合的后代需進行跟蹤隨訪,因為其后代發生耳聾幾率會達到25%左右。當前仍有很多耳聾基因尚不確定,聽力篩查在臨床檢驗中有著重要價值。
線粒體DNA突變對新生兒耳聾具有一定影響,線粒體耳聾占遺傳性耳聾的2%左右,同聽力正常新生兒相比較,其耳蝸與前庭細胞所產生的ATP下降,線粒體內的脂類以及核酸會受到一定損傷,細胞會大量凋亡,從而導致聽力受到損傷[5]。
綜上所述:針對新生兒開展聽力篩查聯合聾病易感基因檢測臨床價值高,可及時發現新生兒耳聾情況,從而開展相對應治療,提高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趙亞麗,李慶忠,翟所強,等.國人前庭水管擴大患者SLC26A4基因的特異性突變[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14(2):93.
袁慧軍,姜泗長,楊偉炎,等.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致聾家系線粒體DNA1555G點突變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13,33(2):67.
鄭文波,羅建紅,酈云,等.中國人語前非綜合征性耳聾患者GJB2基因的突變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3,38(10):610.
林文津,郭舜民,徐小妹,等.福州地區88例聽力障礙者致聾基因測序結果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6,23(6):335-337.
崔慶佳,王國建,張媛,等.GJB2、SLC26A4基因相關耳聾兒童的聽力損失特點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