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火聚
【摘 要】目的:探討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41例與觀察組42例,觀察組患者行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對照組行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傷口愈合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出血量顯著減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傷口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皮膚瘢痕少。創傷小,可縮短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出血量,利于術后切口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無張力疝修補術;下腹部橫切口;成人腹股溝疝;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02
成人腹股溝疝是由于腹膜鞘突未完全閉塞,內環薄弱而形成,是一種常見的普外科疾病。成人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大多發生于右側。若未及時處理,可能產生腸道損傷,甚至引起一系列嚴重并發癥[1]。手術是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有效方法,主要有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及經腹腔疝修補術三中。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無張力疝修補術在不改變恥骨肌孔的解刨學關系及生理狀態的條件下,對恥骨肌孔進行完全覆蓋,具有創傷小、手術瘢痕小且隱蔽,治療效果佳,術后患者恢復更快的特點,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3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特點,分析不同術式優勢,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41例與觀察組42例。觀察組中,男42例,女0例;年齡58~76歲,平均(68.6±4.1),右側28例,左側11例,雙側3例。對照組中,男41例,女0例;年齡59~78歲,平均(69.1±4.3)歲;右側29例,左側10例,雙側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18歲;符合腹股溝疝診斷標準[2];具有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嚴重免疫性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腎、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既往腹部手術史者。在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的情況下,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行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于內環口稍下方沿腹紋向內側延伸位置,取橫形切口,切口長度6cm左右。腹外斜肌腱膜切開后分離,切開提睪肌尋找疝囊。疝囊高位游離至頸部,直接將其回納。若疝囊過大,在疝囊距內環3cm位置離斷,遠端曠置,間斷游離至高位,行荷包縫合封閉,隨后回納疝囊。疝囊頸部至腹膜前間隙游離,以疝囊頸部為中心,將補片置入到腹膜前間隙,展平后充分覆蓋恥骨肌孔。精索提起后,在精索后方與腹膜橫筋膜前將平片置入,可吸收線縫合外緣。間斷縫合恥骨梳韌帶及腹股溝韌帶,縫合腹直肌鞘外緣與內緣,隨后縫合上緣及聯合腱。充分止血后,將精索放回,逐層關閉組織,并用沙袋加壓24h。
1.2.2 對照組 行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硬膜外麻醉后,取腹股溝斜切口,切口長度6.0cm左右,其余操作與觀察組一致。所有患者術前及術后采用抗生素預防并發癥,術后6h開始食用流食,在術后24h可以正常飲食。術后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進行適當運動,但要注意不能觸碰傷口或誘發傷口開裂。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1周對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進行評估[6],I級為愈合良好,無感染、疼痛或傷口裂開情況;II級為傷口愈合,有輕微紅腫,經對癥處理后恢復正常;III級為傷口有感染或疼痛、開裂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出血量顯著減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傷口愈合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傷口愈合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成人腹股溝疝是一種無法自愈的疾病,手術是快速解除癥狀的唯一方法,因此,疝修補術的關鍵在于采用合適的修補方法,對腹腹橫筋膜缺損,減少腹股溝疝的復發,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以往主要采用張力性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依次將不同解刨層次的組織縫合在一起,造成手術部位的張力過高,術后疼痛加劇,并發癥較多,且術后恢復慢,短期內的復發率高達10%~15%,導致其臨床使用受限。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手術逐漸被其他術式替代。由于無張力疝修補術符合人體生理解剖結構,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3]。傳統開放式手術與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是目前臨床常用術式,但對于不同術式的優劣尚未明確。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通過在腹股溝管內層解剖尋找疝囊,精索解剖過程中,易導致周圍血管及肌群受損,也增加術后復發風險。而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能夠顯著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對肌肉群、血管神經的損傷,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術后恢復良好。研究顯示,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能夠顯著降低二次手術發生率,縮短少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且術后疼痛感輕微,恢復時間短,對于復發性疝、雙側疝及隱匿疝的治療具有顯著的優勢。無張力疝修補術能夠在不同年齡段的成人中進行使用,且術后切口感染、尿潴留等并發癥發生率少,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進行觀察,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可能與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術中視野清晰,便于術中操作等原因相關;同時,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可能與術后頻繁換藥、拆線導致傷口感染或出血等原因相關,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切口小,更隱蔽,能減少可見瘢痕。有學者研究中發現,對于腹股溝疝合并膀胱手術患者,可通過順延切口或皮下游離至膀胱前壁行手術,從而達到減少手術創傷作用。也有學者認為,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更符合生理結構,手術適應證廣,有助于減少術中對周圍神經或組織的影響。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傷口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可能為經下腹橫切口較小,于下腹皮膚褶皺處取橫切口,更利于切口恢復。相較于傳統開放式手術,經下腹橫切口手術可見瘢痕更小,可取的更為滿意的美容效果。由于本研究觀察時間短,未對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進行觀察,從理論上講,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創傷更小,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可降低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較傳統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更具有優勢,且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利于切口愈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曹斌,樊志勇,黃文歡.下腹部橫切口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8,21(16):161-162.
樊廣業,張曉勇,雷延偉.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262例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3,43(10):17-18.
王靖.2種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2016,9(7A):41-42.
宋旭波.Lichtenslein與Bassin法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對比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6):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