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鄭海軍
【摘 要】目的:深入研究對比尿液干化學分析法和尿沉渣鏡檢兩種方法在醫學臨床中的應用差異。方法:隨機選擇在2016年6月~2016年12月間于我院施行尿液檢查的340例患者施行研究,將尿液干化學分析法及尿沉渣健檢法分別應用到尿液標本檢測工作中,將兩種檢測方法的尿液白細胞、紅細胞檢測結論施行比較。結果:尿液干化學分析法的尿液標本檢測結果顯示白細胞陽性率、紅細胞陽性率分別為9.41%、15.00%;尿沉渣鏡檢法的尿液標本的檢測結果顯示白細胞陽性率、紅細胞陽性率分別為15.29%、7.35%,且組間對比,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結論:尿液干化學分析法、尿沉渣鏡檢法在臨床檢測中,結果差異顯著,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將二種檢測法有機結合應用于醫學臨床中,能夠有效提升疾病檢出率和精準度。
【關鍵詞】尿液干化學分析;尿沉渣鏡檢;白細胞陽性;紅細胞陽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ry chemical analysis of urine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urine sediment in medical clinic. Methods: 34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rine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the study. Urine dry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urine sediment health examination method were applied to urine sample detection, and the results of urine white blood cells and erythrocyte detection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white blood cells and red blood cells were 9.41% and 15.00%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white blood cells and red blood cells were 15.29% and 7.35% respectively by urine sediment microscop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urine dry chemical analysis and urine sediment microscopy in clinical detectio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and accuracy of diseases.
Key words: urine dry chemical analysis; urine sediment microscopy; leukocyte positive; erythrocyte positive
【中圖分類號】R197.3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02
前言
尿液分析作為臨床尿常規檢查中最基礎、重要的檢測項目,憑借其采樣方便、操作簡潔的優點在臨床肝腎疾病、泌尿系統、體循環等方面的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因為尿液中的成分比較多、雜,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致使尿液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受到威脅,結果可靠性降低,易出現誤差,影響著患者疾病的早期治療,甚至與最佳治療期失之交臂[1-2]。對此,臨床尿液檢測必須嚴格控制、提升尿液檢測、分析的精準度。此次研究選擇于我院施行尿液檢查的340例患者施行研究,旨在探究對比尿液干化學分析法和尿沉渣鏡檢兩種方法在醫學臨床中的應用差異,促使尿液檢測在臨床診療中得到更充分、更廣泛的應用,進一步為臨床疾病診療提供高效、便捷檢測方式。現將具體研究過程做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在2016年6月~2016年12月間于我院施行尿液檢查的340例患者施行研究。其中,性別:125例男性患者、215例女性患者;年齡:(17~78)歲;平均年齡:(38.4±4.8)歲,340例尿液樣本均在采集后60min內檢測完畢,并將檢測結果準確、有效的記錄下來。
1.2 研究方法 將尿液干化學分析法及尿沉渣健檢法分別應用到尿液標本檢測工作中,將兩種檢測方法的尿液白細胞、紅細胞檢測結論施行比較。(1)檢測儀器:尿液干化學分析法使用儀器:AX-4280型尿樣分析儀、尿檢質控物及與分析儀相配套試紙;尿沉渣鏡檢法使用儀器:玻片、TDZ5-WS離心機及奧林巴斯顯微鏡等。(2)具體操作:①干化學分析法:嚴格遵循AX-4280型尿樣分析儀的具體操作流程及要求施行尿液標本檢測;②尿沉渣鏡檢法:首先,選擇10ml左右的充分混勻的尿液,將其放置于尿液離心管內,以1500 r/min離心為依據操作5 min,再將上層清夜清除掉,余下約0.2ml沉渣和殘留尿液,在搖勻后選取0.02ml放置于載玻片上施行檢測,將結果準確記錄下來。
1.3 判斷指標 將兩種檢測方法的尿液白細胞、紅細胞檢測結論施行比較。其中,干化學分析法陽性判定標準:RBC≧0.3毫克/L,WBC≧25/μL(試紙條檢測結果顯示微量及以上代表具有臨床意義);尿沉渣鏡檢陽性判定標準:RBC為0-3個/HP,VBC為0~-5個/HP。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使用()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使用(%)表示計數資料,用檢驗計數資料; 若P<0.05,則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反之,則無。
2 結果
施行尿液干化學分所法尿液標本的檢測結果顯示白細胞陽性率、紅細胞陽性率分別為9.41%、15.00%;施行尿沉渣鏡檢法尿液標本的檢測結果顯示白細胞陽性率、紅細胞陽性率分別為15.29%、7.35%,且組間對比,差異統計學意義顯著。
3 討論
尿液干化學分析法指的是利用試紙條中各項發色模塊和尿液中對應化學成分,以及細胞發生的顏色反應,依靠尿液分析儀施行檢測、分析、并輸出結果。此種檢測法容易受到檢測分析儀、尿液標本、試紙條等條件干擾,造成病菌、室內溫濕度、pH值、反應時長、藥物與浸尿等都受到一定影響,最終造成檢測結果出現誤差。此外,分析儀器自身的狀況對檢測結果起著關鍵作用。
此次研究中,4例尿液標本在WBC試紙模塊中為陰性而在面鏡檢中卻為陽性,倘若不施行顯微鏡檢測,則易發生瀾檢[3-4]。由于干化學檢測法中白細胞是間接反應,試紙顏色狀況和中性粒細胞數量相關聯,但無法和淋巴、單核細胞等發生反應,因此極易造成部分以淋巴、單核細胞感染為主的疾病發生尿檢結果和臨床不符。此外,白細胞還受白帶分泌量、標本在空氣中放置時長等多種因素影響[5]。有研究表明,將二者結合應用對于提升檢測結果精準性,可靠性,進一步減少瀾檢、誤檢,抓住最佳治療期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施行尿液干化學分所法尿液標本的檢測結果顯示白細胞陽性率、紅細胞陽性率分別為9.41%、15.00%;施行尿沉渣鏡檢法尿液標本的檢測結果顯示白細胞陽性率、紅細胞陽性率分別為15.29%、7.35%,且組間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明顯(P<0.05),數據進一步表明,尿液干化學法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尿沉渣鏡檢法。造成此現象的因素較多,人為因素、外源性物質因素等都會影響到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容易造成假陰(陽)性。因此,尿液干化學法、尿沉渣鏡檢法這兩種尿檢方式各具優勢,無法替代,必須讓病患合理、準確放置、保存尿檢樣本,同時,同時利用兩種方法尿檢法施行檢測,確保操作準確、符合標準,提升檢測儀器的準確度、靈敏度和敏感性。將所有能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綜合考慮進去,公正、合理、科學利用檢測結果施行疾病診斷、病情評估。
總而言之,尿液干化學分析法、尿沉渣鏡檢法在臨床檢測中各有利弊,結果差異顯著,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前者操作便捷、檢測迅速;后者操作較為復雜,但準確度教高。將二種檢測法有機結合應用于醫學臨床中,能夠有效提升疾病檢出率和精準度。
參考文獻
孫會軍. 尿沉渣鏡檢法與尿干化學法在尿液檢驗中的相關性探討[J].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32):4580-4581.
傅登俊. 尿干化學法與尿沉渣鏡檢法檢測女性尿液80例臨床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4)142-143.
葛文彬. 干化學法與尿沉渣法聯合用于尿常規檢驗的效果與價值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31):57-58.
周嫄. 研討干化學分析法與尿沉渣分析儀聯合檢測提高尿中血細胞的檢出率[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7, 8(9):110-112.
楊月勤. 尿常規檢驗中尿沉渣鏡檢和尿常規干化學法的應用效果分析[J].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7, 8(2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