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明
【摘 要】本文闡述了肩關節周圍炎的概念、病因、診斷標準以及按摩加功能鍛煉的治療方法。通過對200粒患者的診療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
【關鍵詞】按摩;肩關節周圍炎;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2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1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又稱‘露肩風、‘凍結肩、‘50肩等。本病是以整個肩關節周圍的無菌性炎癥為病理改變,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運動受限為主癥的一種常見病。臨床以45歲以上的患者多見。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周圍僵硬、疼痛、壓痛和關節活動度逐漸縮小。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人運用按摩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200例,現報告如下。
一、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200例均為本推拿中心患者,男82例,女118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62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一個月;單側發病181例,其中左側79例,右側102例,雙側發病19例;既往有多種藥物及其它理療治療史86例,未見好轉或療效不顯著。
2.診斷標準
2.1 本病好發與50歲左右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或有肩部外傷史者,多為慢性發病。
2.2 肩部疼痛與壓痛,早期肩部疼痛劇烈,可見腫脹,疼痛可擴散至同側肘部,晝輕夜重,長影響睡眠。后期肩部疼痛減輕,但活動障礙顯著。長可在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下滑囊部、肱二頭長頭腱溝、三角肌后援、岡上肌與岡下肌附著點,以及肩內俞、肩貞、天宗學等部位摸到明顯壓痛點。
2.3 活動障礙,病程越長活動障礙越明顯。長不能完成穿衣、梳頭等動作。肩關節被動上舉、后身、內收、外展、內旋動作受限制。但前后方向的拉鋸動作則無明顯疼痛。
2.4 肌萎縮,病程較長者由于疼痛和廢用,肩部可出現肌肉廣泛性萎縮尤其是三角肌最為明顯,出現肩峰突出現象。
3.治療方法
3.1 按摩治療(1)患者取座位,術者用一指禪推法、揉法、滾法、按法、撥法在患者傷側肩關節周圍、肩胛部及上臂進行操作。重點按揉肩禺、肩髎、肩貞、肩中俞、肩外俞、肩內俞、天宗、秉風、肩井、巨骨、極泉、曲池、手三里等學位。先瀉后補。按揉的作用時間要持久,每穴按揉時間在半~1分鐘左右。(2)患者仰臥位伸直患臂,術者握其肘、腕 部,將患肢上抬至略感疼痛時為度放下,反復約5~7次,然后將患肢外展至略感疼痛為度,反復約5~7次,最后讓患者曲肘,分別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被動旋轉患肢個5~7圈,范圍要循序漸進,從小到大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痛苦為度。(3)患者取座位,術者用雙手掌往返豎搓患肢3~5次,然后牽抖約半分鐘,最后用雙手空權由肩部至前臂往返拍打2~3次結束操作。
3.2 功能鍛煉 (1)體后拉手法 患者站或坐位,雙手后背,用健側手從背后拉住患側指尖部位[若肩關節活動受限較重,則可借用毛巾等輔助器具],向健側拉動,盡量使患側手靠近對側肩胛部。每日早晚個一次,每次反復數遍。(2)手指爬墻法 患者面對墻壁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以患側手指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上舉,然后緩慢向下回到原處。每日早晚個一次,每次反復數遍。(3)搭肩畫圈法 患者坐或站位,患側手掌搭同側肩膀,然后肩關節做前后左右擺動和劃圓旋轉運動,速度要緩慢且頻率均勻,幅度以患者所能忍耐的最大限度而擺動到最大角度。每日早晚個一次,每次反復數遍。(4)拉杠下蹲法 患者站位,找一略高與其身體的杠[如門框],患肢上提握杠,身體緩緩下蹲,盡量使患肢與身體垂直。每日早晚個一次,每次反復數遍。
3.3 時間與療程 按摩每日依次,每次約25分鐘;鍛煉每日早晚個依次,每次約5~10分鐘。15日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4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關節活動自如,能正常勞動;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關節活動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能夠自理;有效:癥狀、體征有所緩解,對日常生活有輕度影響;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
二、 結果
本組200例,治愈143例占71.5%,顯效31例占15.5%,好轉20例,占10%,無效6例占3%。總有效率97%。
三、 討論與總結
1.討論(1)肩周炎一般多在夜間疼痛增劇,說明肩痛與血液循環有關,符合中醫“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的理論。而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消除疼痛,松解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2)按摩治療肩周炎應根據病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法。初次接受治療,局部炎癥尚未消除,不能用強刺激手法,以免疼痛或腫脹加劇。此時,應本著疏通經絡,祛瘀止痛,加強肌筋功能為原則,多采用一指禪推法、揉法、滾法、拍打等較柔和的手法。后期隨著炎癥的消除,病人對手法已經適應,此時可本著剝離粘連、滑利關節,恢復關節活動功能為原則,多利用彈撥手法和關節被動活動法等較強刺激手法進行治療,但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3)配合功能鍛煉,除了用按摩手法治療,每天必須堅持進行功能鍛煉,才能收到更好的療效。
2.總結
肩周炎的形成,多因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失濡養;或因汗出當風,睡臥露肩,感受風寒濕邪,經脈聚集;慢性勞損或外來暴力所導致的急性損傷,未做徹底治療等因素引起。通過按摩可疏經活血、通絡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滲出物的吸收,促進病變肌腱及韌帶的修復,對晚期患者能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通過體后拉手法、手指爬墻法、搭肩畫圈法、拉杠下蹲法等功能鍛煉方法可以在盡量增加牽拉肩關節的幅度中,增加其活動范圍以松解肩部粘連組織,解除痙攣,以達到祛風散寒、活血化瘀之目的,并能漸而恢復肩關節周圍的正常血運,使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按摩加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方法簡便,痛苦少,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