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麗 張世紅
【摘 要】目的:觀察子宮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的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記錄患者痛經程度與月經情況。結果:術后6個月VAS評分低于術后1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月經量少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子宮腺肌病患者,采用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治療可改善痛經程度,減少月經量,利于預后。
【關鍵詞】子宮腺肌病;腹腔鏡病灶切除術;痛經程度;月經情況
【中圖分類號】R71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0-01
子宮腺肌病系指子宮內膜間質與腺體入侵子宮肌層形成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病變,伴周圍肌層細胞增生與代償性肥大,不利于維護患者身心健康[1]。腹腔鏡下開展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作為微創保守性手術,可減少對盆腔結構的破壞,在保留完整陰道與子宮、切除異位病灶的基礎上,緩解痛經癥狀,減少月經量[2]。為保證治療效果,維護患者健康與生活質量,本研究進一步探討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對患者痛經程度及月經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78例。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者年齡25-45歲,平均(36.72±5.13)歲;病程2-10個月,平均(6.12±2.54)個月;孕次0-4次,平均(2.21±1.23)次;子宮體積107cm?-284cm?,平均(194.78±58.07)cm?;伴月經量增多者27例,伴貧血者24例,痛經者3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予以全身麻醉,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常規腹部穿刺。對盆腔、腹腔、子宮、腺肌病病灶等進行觀察。在切除病灶前,需在子宮肌層注射垂體后葉素稀釋液,以輔助子宮收縮,降低出血量。針對局限性子宮腺肌病患者,應在病灶最顯著突起處使用單極電刀切開病灶外緣,并向下持續切割,以最大程度上切凈病灶。病灶切凈評價標準:子宮體積正常,創面色澤正常、組織彈性較好,血運良好。對于患有彌漫性子宮腺肌病的患者,若無顯著突起病灶且子宮外觀呈現均勻增大需開展楔形切除術。對于伴子宮肌瘤的患者可同時實施子宮肌瘤剝除術。在病灶切除以后可通過雙極電凝予以創面止血,并通過可吸收線間斷或連續縫合,盡量恢復子宮正常形態。另外,需將術中切除的所有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3]評估痛經程度,讓患者在一根長0-10cm的刻度線上依據主觀感覺劃線,其中0為無痛,10分為劇痛,分值愈高疼痛感愈強烈。②比較術前與術后月經量、經期以及月經周期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組間用非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痛經程度 術后6個月VAS評分為(1.97±0.65)分低于術后1個月的(3.46±1.2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224,P=0.000)。
2.2 月經情況 術后月經量(68.31±7.02)ml低于術前的(100.03±10.02)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898,P=0.000);術后經期為(5.12±1.84)d、月經周期為(28.32±3.83)d與術前(5.31±2.09)d、(27.91±2.73)d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03、0.770,P=0.548、0.443)。
3討論
子宮腺肌病屬于良性病變,以育齡期女性為主要發病群體,發病率不斷上升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既往,臨床多通過全子宮切除術進行干預,但易引發盆底功能與卵巢功能障礙[4]。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在婦產科臨床應用率的提高,腹腔鏡下微創保守性手術逐漸引發關注,其中亦包括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手術。
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具有創傷小、術野清晰、切口瘢痕小、住院時間短、康復快等優點,為廣大子宮腺肌病患者所接受。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VAS評分低于術后1個月,月經量少于術前。由此可見,將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手術應用到臨床上可有效降低患者痛經程度與月經量。月經時與經前子宮肌層中存在的異位子宮內膜受到內分泌激素影響出現腫脹,甚至出血,可加大子宮肌層血管內血量,引發包繞內膜組織相關肌肉張力增加,子宮肌層擴張,肌肉疼痛性收縮,進而引發嚴重痛經。而子宮腺肌病生長于子宮肌層,子宮呈均勻增大,可增加內膜面積,增加月經出血量。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手術視野清晰、創傷小,可減少盆腔解剖結構破壞,保留子宮血管,保護卵巢血運與功能,維護陰道與子宮的完整性,預防術后陰道、子宮脫垂,對緩解痛經癥狀、改善月經情況具有重要意義[5-6]。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腺肌病患者,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微創保守治療手段,可改善痛經程度,降低月經量,利于預后。
參考文獻
周俊杰,孔紅霞,劉燕,等.子宮腺肌病患者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宮結合帶組織中GPR30、EGFR的表達觀察[J].山東醫藥,2016,56(47):92-94.
張彭南,朱杰,薛曉紅.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5,24(02):135-137.
楊紅文,陳忠東,謝晶,等.腹腔鏡下腺肌瘤切除術及左炔諾孕酮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1):1766-1768.
馮立,康山,張笑萍,等.婦科良性疾病育齡女性患者全子宮切除術同時切除雙側輸卵管臨床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6,56(48):84-86.
李錦行,劉紅,張萍.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子宮腺肌病的療效觀察[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5,24(10):743-746.
王巖巖,黃立,王艷華,等.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聯合醋酸亮丙瑞林緩釋微球治療子宮腺肌病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6,32(04):37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