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蕾 董慧珍
【摘 要】目的:分析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在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2018年1月~9月,醫院骨外科收治的踝關節骨折患者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骨科護理臨床路徑處理。結果:觀察組康復訓練開展時間、總住院時間與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3個月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的應用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可以提升護理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骨科;臨床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2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1
踝關節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關節骨折,各個年齡段均可見,約占全身骨折的2%~3%,不同患者的病情、預后存在較大的差異[1]。近年來微創手術快速發展,成為踝關節骨折治療的首選方法,相較于保守療法,更有助于踝關節骨折功能的恢復。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程式化的護理流程,大量研究顯示其可以縮短住院時間、提升護理質量,目前針對踝關節骨折的路徑研究仍然較少。本文采用對照研究,評價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在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9月,醫院骨外科收治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入組。納入標準:①單純的踝關節骨折,未合并脛腓骨骨折;②延期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其他部位骨折,如顱腦損傷;②伴有骨質疏松癥,軟組織損傷,脛腓骨損傷。入選對象68例,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齡(41.5±8.6)歲。左側32例,右側36例。內踝35例,外踝33例。合并修復韌帶損傷3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4例,兩組對象年齡、性別、左側右側、內外踝分布、合并修復韌帶損傷情況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術前鎮痛、對癥護理,控制腫脹,達到手術條件后(一般延期3-6日)手術,術后疼痛護理、引流管理、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 執行骨科護理臨床路徑。
(1)入院第1日:①掌握患者信息,閱讀病歷,了解傷情、手術計劃、合并癥等信息;②健康教育,介紹住院環境、治療情況、規章制度,指導家屬準備照料的用品;③執行護理常規,包括換衣、剪指甲,必要時理發,大小便護理;④飲食護理,評估營養風險,個體化的營養干預,高血糖、糖尿病對象??骑嬍?,將飲食護理內容寫在卡片上擺放在床頭;⑤治療護理,除病情監護外,落實疼痛護理、對癥護理,每隔2h評估1次疼痛,執行非藥物以及藥物鎮痛干預,控制血糖、血壓等生命體征,落實輸液護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⑥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進行簡單的心理干預;⑦評估當日的睡眠質量,失眠對象安排相應的睡眠衛生健康教育,尋找失眠的原因,對癥處理;⑧抬高患肢,常規復位,維持復位狀態;⑨評估壓瘡、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高風險對象落實相應的預防措施。
(2)入院次日到術前:①學習自我護理,包括疼痛的自我評估識別、非患肢的功能訓練、患肢的自我保護、皮膚溫度感知以及主訴等;②飲食,與第1日基本相同,出現腹脹等消化道癥狀的對象,環臍部進行按摩;③擬定手術計劃后,通知患者,進行手術健康教育;④配合手術室護士、醫師進行術前訪視。
(3)手術日:①手術部位備皮,術前30min完成剃毛、清潔消毒工作;②評估睡眠質量;③再次進行心理護理;④4h碳水化合物,2h禁飲;⑤與手術室護士做好交接,核對物品,與麻醉室護士做好溝通,就術中壓瘡、低體溫等相關并發癥進行探討,幫助制定手術室護理計劃;⑥術后,病情監護,切口觀察,落實壓瘡等并發癥預防措施,局部保溫。
(4)術后第1日到出院前1日:①常規康復;②飲食護理,個體化飲食護理,恢復腸道功能經口進食,強調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③常規疼痛護理;④落實心理護理;⑤切口觀察,常規換藥;⑥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護理分級。
(5)出院日:①標準,無需液體治療、疼痛可耐受、傷口甲級愈合、無感染、系統功能恢復、X線無明顯異常;②出院指導,發放《出院康復手冊》,進行用藥指導、康復訓練指導,門診隨訪。
1.3 觀察指標 術前停留時間、康復訓練開展時間、總住院時間、術后3個月AOFAS踝與后足評分評價功能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計算,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采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配對t檢驗,結腸透析過程中的不良事件比較采用 檢驗,以P<0.05表示,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采用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康復訓練開展時間、總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3個月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9%(2/34)(切口愈合不良1例、僵硬1例),低于對照組29.4%(10/34)(切口愈合不良2例、僵硬5例、靜脈血栓1例、感染1例、骨不連1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踝關節骨折后遺癥發生率較高,對治療、護理質量要求較高,本次研究剔除了軟組織缺損的對象,3個月后踝關節功能恢復也并不理想。踝關節骨折手術難度并不大,但是因軟組織附著少,容易出現缺血缺氧,影響愈合效果[2]。踝關節對整體健康影響較小,患者常居家康復治療,對健康教育指導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采用路徑處理,特別重視在有限的住院時間內,提升患者及其家屬自護能力,重視癥狀控制,住院期間的康復指導。結果顯示,觀察組對象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康復訓練落實質量明顯上升,這有助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與此同時也顯著降低了并發癥發生風險。
小結:在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的應用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可以提升護理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劉紅梅,陳翠玲,劉亮洪.臨床護理路徑在踝關節骨折病人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13(26):2603-2605.
羅雪峰,易知非,謝增如.踝關節骨折后發生骨質疏松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8,20(0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