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汪杏

【摘 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應用于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的效果。方法:觀察分析60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并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常規組30例行常規急診護理,研究組30例則在常規急診護理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結果:研究組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少于常規組(p<0.05)。結論:護理干預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有利于患者搶救成功率的提高,而且還可以減少并發癥。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1
創傷失血性休克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以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比較多見,。近些年,隨著我國交通以及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越來越多。該病十分兇險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為挽救患者生命,臨床需盡快對其進行搶救[1]。臨床實踐發現,急救期間,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極易出現諸多并發癥,而搶救性止血是臨床后期治療患者并確保其生命安全的關鍵,基于此,做好急診護理,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快速有效止血,顯得至關重要。現做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60例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納入,通過電腦隨機方法分為常規組、研究組,兩組各30例。研究組中男性觀察對象15例,女性觀察對象15例,年齡19-77歲,平均(46.8±10.8)歲;常規組中男性觀察對象16例,女性觀察對象14例,年齡19-78歲,平均(46.9±10.9)歲。兩組資料客觀對比,P值>0.05,無差異統計學意義,可分組研究。
1.2 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急診護理,即構建靜脈補液通道,予以擴容液輸注,及時止血、給氧,與急救醫師密切配合,密切觀察患者意識、各項體征的變化。
研究組則在常規急診護理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即(1)病情評估。接收到出診信息后,快速構建急救護理小組,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明確傷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與醫師密切配合救治患者。(2)傷情監測。密切觀察患者瞳孔、呼吸、尿量等體征,一旦發現異常立刻向醫師報告,并及時予以對癥處理;觀察患者臟器有無損傷,救治期間,患者體位盡量平穩,以免體位改變而加重創傷。(3)開啟綠色通道。急救期間應當嚴格貫徹落實“先搶救、后治療”原則,及時開啟綠色通道,盡量在患者受傷后1h內完成各項救治工作。(4)輸氧。清除呼吸道異物,予以吸氧面罩,或與呼吸機相連;若暫時呼吸停止,則予以置管置管。(5)構建靜脈通道。首先構建靜脈補液通道,補充擴容液;輸液期間密切觀察其病情,同時調節輸液速度,保證輸液順暢;為規避靜脈炎,需對局部穿刺位置進行有效保護。(6)酸中毒。遵醫囑為患者予以糖皮質激素,以糾正酸中毒,提高患者抗休克能力;尿管留置,記錄患者排尿情況。(6)并發癥。若患者腹內臟器脫出,不應及時將脫出的臟器送回腹內,以免感染加重;若患者胸部損傷,予以胸腔閉式引流;若患者消化道損傷,予以胃腸減壓。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搶救成功率對比;(2)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文研究中獲得的數據,用卡方檢驗[n(%)]計數資料差異。最后以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搶救成功率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對比見表2
3 討論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發生率也逐步呈攀升態勢,從而導致嚴重創傷事件也越來越多。針對創傷十分嚴重的患者,其機體多臟器功能受損,失血量較大,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若救治不及時,容易增大患者死亡率。基于此,為挽救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及時有效的救治和護理是關鍵[2]。 常規急診護理比較機械化,護理措施不夠全面,未能有效預防并發癥。本文特此在常規急診護理的基礎上加強了護理干預,從病情評估、傷情監測、開啟綠色通道、構建靜脈補液通道、吸氧輸氧、糾正酸中毒以及并發癥預防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護理,內容全面,涉及范圍廣,結果發現,研究組搶救成功率86.67%顯著高于常規組66.67%,而且并發癥總發生率13.33%也明顯低于常規組30.00%,組間差異顯著(p<0.05)。由此表明護理干預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具有確切的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中借鑒應用。
參考文獻
徐靜.護理干預用于嚴重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與并發癥預防[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16):3069+3072.
杜雅明,孫永芳.護理干預應用于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急診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37(01):87-89.